《沁园春 长沙》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长沙》课件(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4 17: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  )
寥廓(  )
橘子(  )
携来(  )
百侣(  )
峥嵘(  )(  )
遏止(  )
方遒(  )
答案:qìn ɡě liáo/jú xié lǚ/zhēnɡ
rónɡ è qiú








【误区警示】
因字形相近而误读“遏”
受形声字造字法的影响,汉字有很多形近字,所以当遇到
生疏汉字而不知其读音时,就会有意识地向其形近字的读音靠
拢,从而导致出错。如若将“遏”(è)读成其形近字“揭”
(jiē)或“渴”(kě)的读音就错了。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看万山(
)
当年(
)
看护(
)
当铺(
)
曾记否(
)
曾祖(
)
答案:kàn/kān
dānɡ/dànɡ
cénɡ/zēnɡ



二、写准字形
jìnɡ(
)自由
橘子zhōu(
)
毕jìnɡ(
)
九zhōu(
)
万户hóu(
)
chóu(
)密
等hòu(
)
chóu(
)怅
màn(
)江
chànɡ(
)寥廓
瓜wàn(
)
为虎作chānɡ(
)
答案:竞/竟
洲/州
侯/候
稠/惆
漫/蔓
怅/伥
三、用对词语
1.寥廓·辽阔
同:都是形容词,都有“广阔”的意思。
异: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①“寥廓”指高远空旷,多用于空间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天空寥廓。
②“辽阔”是“广阔、宽广”的意思,侧重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
2.意气·义气
同:都与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性格有关。
异:二者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不同。①“意气”一是指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二是指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三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②“义气”一方面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多作贬义;另一方面也指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3.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日子。多指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
【误区警示】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和“蹉跎岁月”易混淆,二者都与时间有关系。但二者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不同,“峥嵘岁月”指不寻常、不平凡的日子,多指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作名词;“蹉跎岁月”指白白地把时间耽误了,作动词。
4.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是最好的时候。该成语在使用时容易用错对象。它只能用于青年,用于其他年龄段不妥。
5.挥斥方遒:(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提醒:该成语在使用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理解为“挥手打人或呵斥别人”。
【一试身手】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
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国统筹最大的好处是,
能够解决我国幅员寥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用东部
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的问题。 (  )
答案:×。“幅员”是指领土面积,所以应是“幅员辽阔”,
“寥廓”主要指天空高远空旷。
2.2014年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上映,电影中郭涛冒着生命危
险救王岳伦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影迷们称赞郭涛是个讲意气
的人。 (  )
答案:×。“意气”应改为“义气”。句中写郭涛为了救王岳
伦甘于承担风险不顾自身生命,所以用“义气”符合语境。
3.努力付出者必将收获美梦成真的喜悦;峥嵘岁月者换回的只
是时间在脸上留下的悔恨,最终一事无成、一生虚度。(  )
4.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前仆后继、浴血奋
战;改革发展时期,青年文明号、奥运志愿者、大学生村官、
航天英雄等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印记。(  )
答案:3.×。句意在于将虚度时光的人和努力付出的人对比,
而“峥嵘岁月”指不寻常、不平凡的日子,是名词,用在此处
从意义和语法上都不当。可将“峥嵘岁月”改为“蹉跎岁月”。
4.√。句子写青年风采和才华正是最好的时候,所以使用“风
华正茂”恰当。
5.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前指挥时那样紧张,也没有在场边对在场
上犯下低级失误的球员挥斥方遒。(  )
答案:×。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句中是想表达“斥责、呵斥”
的意思,用“挥斥方遒”不合语境。
【识记点拨】
据义记“看”音
看:“看”有“kàn”和“kān”两个读音,从词义上就能
辨清其读音,当“守护照料;看押,监视”讲时读“kān”,
如看护。当其他意义讲时读“kàn”,如看万山红遍。
据义写“峥嵘”
峥嵘岁月:“峥嵘”本义与“山”有关,指山势高峻,比
喻超越寻常,不平常。根据词义来理解记忆,就不会写错“峥
嵘”二字。
一、背景探寻
重游故地抒豪情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
当年,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爆发,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
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深秋,毛泽东去
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
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
斗岁月,他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中国人民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心灵之灯】毛泽东面对革命形势,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难重重的革命道路上,无所畏惧。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也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你们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二、文学常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字数、韵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作词,叫作“填词”。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沁园春·长沙》,作者另标题目“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
词牌和词题都有着严格的区别:词牌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三、诗词佳句
毛泽东诗词集锦
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5.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本词开篇三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2.上阕一个“看”字统领哪几句?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看”字统领七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如下图所示:
3.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分析“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精彩用词的妙处。
【明确】




诗 句
表 达 效 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字,表现树林之多
“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诗 句
表 达 效 果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
“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的飞翔姿态
“翔”字,鲜活地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祖国的壮丽景象想到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战友。
5.下阕中的“忆”字与上阕中的哪个字作用相同?请简要分析。
【明确】“忆”字与上阕中的“看”字作用相同,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忆”领起下面的八句。写了词人当年和同学们为着革命理想激昂慷慨、奋笔疾书、评论国事、宣传真理、英勇斗争的场面,是对早期革命者形、神、貌的形象概括。
6.下阕中毛泽东笔下的“同学少年”具体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诗句
形象特点
总评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而这也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写照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
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7.本词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1)这三句有对同学的真情追问、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
(2)词人用这一问句激励所有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3)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明自己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表现了振兴中华的志向。
8.《沁园春·长沙》上下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1)景与情: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2)问与答:上阕,词人面对蓬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性地回答了上阕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备选要点】
1.毛泽东笔下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
【明确】特点:毛泽东笔下的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因:这与他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有关。毛泽东不是普通的书生,他是一名立志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他有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作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眼中的秋景也是蓬勃绚烂的。
2.《沁园春·长沙》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的形象,本词是怎样塑造这一高大形象的?
【明确】(1)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①“独立”二字,让我们看到了词人的卓然超逸;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政治眼光;③一“怅”一“问”,则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与胆量。
(2)词的下阕,主要通过再现“同学少年”的青春形象来表现,这里虽无一处写词人自己,但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这样,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家一起聊: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甲: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
我的观点:这个说法没有道理。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能想象得出来。
【归纳提升】
收获点一
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长沙》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上阕记游,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描绘这些美景,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表明了他欲主宰大地的壮志。
学习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作文,能使文章情与景高度融合,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五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
要感染读者,情感必须真实。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文章必定枯涩空洞,黯淡无光。
(2)把握好抒情方向。
写景时,无论是选择角度,确立侧重点,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倾注的感情必须始终一致。
如《沁园春·长沙》整首词中都充满了积极乐观的豪情。
(3)选择合适的景物载体。
所选景物与所抒之情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
如本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4)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为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要注意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
(5)注重炼字炼意,化腐朽为神奇。
优美的写景往往是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功夫,借助词语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征,营造绝妙意境。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万、遍、尽、透、争、击、翔、竞”等词语将多种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寄寓了词人的豪情。
【知识延伸】
情与景结合“四方式”
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但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2.以乐景写乐情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人描绘了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豪情,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以乐景写乐情的表现手法。
3.以哀景写哀情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词人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的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基调苍凉而悲壮。
4.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颀的《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迁移运用】
请用“夏夜”“星星”“灯火”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夜,慢慢地降临了,这是一个凉爽的雨后之夜。雨后的夏夜是浪漫温馨的。推开窗户,一阵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给人一种摆脱酷热后的舒心和惬意,随着云层的褪去,顽皮的星星从深邃的夜空中探出活灵活现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神州里的点点渔帆、万家灯火,此时此景,天上人间竟如此和谐静谧,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那童话般的世界来。
收获点二
学会从课文中多角度提炼素材
素材1:人物角度
豪放乐观的伟人——毛泽东:青年毛泽东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那湘江秋景,胸中不由生起一股豪气——击水中流,浪遏飞舟。这股豪气让他高瞻远瞩,理想远大。革命路上虽然困难重重,而他能自信乐观地面对,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主宰沉浮。
【运用角度】“自信”“乐观面对困难”“以天下为己任”等。
素材2:思想角度
以天下为己任:《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运用角度】“爱国”“志向”“责任”等。
【运用示例】
示例:(对应素材2)
有人说,志向是人走向成功的保障,只要树立了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志向,他就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理想。
《毛泽东传》的作者美国人特里尔曾深情地写道:“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也许只有毛泽东通过顽强的自我激励成就了他自己和他的时代。”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在风雨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向山峰攀登,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他在《沁园春·长沙》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顽强自励以及高远的志向。
(节选自《志向与成功》)
示例:(对应素材1)
在我的心中,有一座山。那座山离我很远,却也离我很近;那座山很雄伟,很高大。那座山,就是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好的河山,那荡漾着万千柔情、凝聚着悠悠历史的壮丽河山,引起了一个青年的雄雄壮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鸿鹄之志,在顷刻间绽放,伟大抱负,注定了他将书写辉煌灿烂的明天。他敲醒了我沉睡中的野心与意志,他告诉我,“敢教日月换新天”才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真本色。
充满自信与朝气,舒展我们的勃勃生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满腔的热情,似火山般,欲喷薄,豪情万丈,势不可当。哪怕即将面临的长征异常艰难,仰天长啸,“而今迈步从头越”,把一切困难咽进肚子。
(节选自《那时,我的灵魂被他敲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