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课标要求】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2、概述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简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解释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4、简述抗原和抗体,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两者的关系。
5、举例说出免疫接种,举例说明过敏反应。
6、关注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级
2、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级
一、免疫调节的概念
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调节与 、 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效应T细胞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思考题】免疫器官与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的关系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结等淋巴器官
毛细淋巴管
血液
动脉
心脏
静脉
免疫器官中的骨髓是血细胞
产生的场所,其他的免疫器官也属于
淋巴器官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物
质
基
础 第一道防线: 。
①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构成物理屏障;
②皮肤及粘膜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
③其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的微生物屏障。
第二道防线: 。
主要是
由 和 借
助于 和 而
组成的。
产
生 人人生来就有,是人类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种天然防御机能。 出生后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逐渐获得的防御机制。
特异
性 无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有特异性,通常只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一起共同担负起机体的防御功能
皮肤、黏膜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物
质
基
础 第一道防线: 。
①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构成物理屏障;
②皮肤及粘膜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
③其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的微生物屏障。
第二道防线: 。
主要是
由 和 借
助于 和 而
组成的。
产
生 人人生来就有,是人类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种天然防御机能。 出生后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逐渐获得的防御机制。
特异
性 无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有特异性,通常只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一起共同担负起机体的防御功能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物
质
基
础 第一道防线: 。
①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构成物理屏障;
②皮肤及粘膜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
③其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的微生物屏障。
第二道防线: 。
主要是
由 和 借
助于 和 而
组成的。
产
生 人人生来就有,是人类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种天然防御机能。 出生后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逐渐获得的防御机制。
特异
性 无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有特异性,通常只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一起共同担负起机体的防卫功能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
【思考题】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
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
的细菌
D.注射天花疫苗预防天花
【思考题】(08广东理科基础)
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狂犬病抗体
(1)抗原的概念:
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2、抗原和抗体
举例:
病原体(病毒、病菌)表面的蛋白质
花粉
异体组织器官
自身变异的细胞 癌变的细胞
异型红细胞
特异性
大分子性
异物性
抗原的性质
抗原表面
的蛋白质
【小资料】
(2)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 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 ,进而被 吞噬消化。
浆细胞
沉淀或细胞集团
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 发挥作用,包括 免疫和 免疫。
淋巴细胞
细胞
体液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细菌)
吞噬细胞(处理)
T细胞(呈递)
B细胞(识别)
浆细胞(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体抗原结合
吞噬细胞消化
增殖、分化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
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
吞噬细胞(处理)
T细胞(识别)
与靶细胞结合
抗原(病毒)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被吞噬细胞消灭
细胞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处理)
T细胞(呈递)
B细胞(识别)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增殖、分化
T细胞(识别)
与靶细胞结合
抗原
效应T细胞
增殖、分化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记忆细胞
再次感染相同抗原
再次感染相同抗原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 忆细胞形成(包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的效应T细胞消灭的过程
淋巴细胞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关系
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靶细胞)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多数情况下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
裂解死亡,使抗原暴露,
最终被吞噬、消灭。
二者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既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类型 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方式
细菌外毒素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病毒感染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思考题】(07江苏)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多)
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B.合成抗体抑制病菌繁殖
C.分泌淋巴因子以增强免疫效应
D.形成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
(3)与免疫有关的几种细胞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在骨髓中发育)
造血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
B细胞或记忆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处理、传递抗原,
吞噬抗体抗原复合物
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
记忆细胞
识别、呈递抗原,分泌淋巴因子,
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识别抗原、
与靶细胞接触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
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4)吞噬细胞的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起吞噬和消灭抗原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起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病原体特有抗原;吞噬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思考题】 在特异性免疫中,对抗原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有
。 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或物质有
。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B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思考题】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 ②传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成记忆细胞 ⑤分化成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思考题】(07全国理综II)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过弱
免疫过强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小资料】爱滋病
艾滋病: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病原体—— 。
(2)病原体分布:艾滋病患者和带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和伤口渗出液中。
(3)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感染、母婴传播。
(4)机理: HIV侵入人体后与 细胞结合,破
坏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 而死亡。(潜伏期2—10年)
(5)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HIV(免疫缺陷病毒)
T
T
恶性肿瘤
免疫过弱
【思考题】为什么爱滋病患者晚期会丧失全部免疫能力?
因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无法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因而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思考题】(08广东生物)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过弱
免疫过强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1.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 作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 、
等。
免疫过强
自身物质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心脏病
2.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 的机体再次接受 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
① ,
② ,③ 。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是 。
免疫
相同的抗原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遗传倾向和遗传差异
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思考题】(07广东文理基础)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五、免疫系统的监视、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的监视、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并清除体内 。如果免疫功能缺失,就会易患恶性肿瘤等疾病。
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破坏的细胞
六.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将经过处理的已失去致病能力的抗原(活疫苗、死疫苗、类毒素)注入人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主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如种牛痘预防天花等。此法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思考题】人患过天花后不会再患天花,分析天花病毒第二次进入人体后的反应。某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痊愈后,他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吗?
不一定.
SARS病原体发生基因突变,记忆细胞,
抗体已不再存在.
【思考题】HIV、SARS病毒、H5N1病毒的都是RNA病毒,制备预防这些疾病的疫苗非常困难,从遗传的角度上讲,原因是什么?
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
2、疾病检测和科学研究
根据抗原能和 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 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特异性抗体
抗体
3、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最主要的防止免疫排斥反应(这属于 免疫),为减轻排斥反应,病人要长期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细胞
4、免疫治疗
在人患病或已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通过对人输入抗体(如抗毒素,胎盘球蛋白等)、淋巴因子(如干扰素等)和某些药物等,调整病人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思考题】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
C.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优点之一是不发生排斥(异)反应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改变的血型不遗传。
【课堂巩固】
1、(08四川理综)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2、(08天津卷理综)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3、(08全国理综II)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4、(08北京)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5、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产生抗体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产生抗体,抗原第二次进入才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产生抗体,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产生抗体
6.( 07广东)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
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7.(07北京理综)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 l )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 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 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活细胞
抗原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人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当 病毒再次人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 。
②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 。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 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 ,存活率 。
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
低
高
8、(07上海)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下图是该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1)图中标号1是 。
(2)HIV在非寄生时,不能进行 活动,而感染人体后,主要侵染 细胞。
(3)HIV的感染和繁殖过程大致可分为吸附、侵入,复制、 和释放。在侵入的过程中进入寄主细胞的是 。
衣壳蛋白
独立的代谢
T淋巴
组装
RNA
(4)下列能正确表示病毒在寄主内的繁殖曲线的是
(5)HIV经反复感染寄主细胞,最终将导致 功能减弱以至丧失。此时患者如被细菌感染,易出现并发症,从结构上说,HIV属于 生物,细菌属于 生物,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如 等,对杀灭HIV无效。
(6)试举两例说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
B
免疫
非细胞结构
原核
抗生素
血液传播如不洁输血等,体液传播如随意性行为等
下课了,今天的课到此结束,祝大家心情愉快!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