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6-04 14: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结构
两大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中朝”的形成
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地方行政 秦郡县制
管理制度:汉郡国并行制
州的设置(唐、宋等)
元行省制度(沿用)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
地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重视选官制度
特点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状态
第四课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废除丞相制度
1、朱元璋废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Why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③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强化皇权)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废除丞相制度
1、朱元璋废丞相
永久性废除丞相
六部直属皇帝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
始设内阁
评价:
内容: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
2、朱棣设内阁制
内阁的职能:
内阁的性质: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
2、朱棣设内阁制
内阁的职能: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的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
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
用。)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O
X(时期)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一、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1、设立的原因: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
材料: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3、军机处的特点:
材料一: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简、精、速、密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军机处的评价:
①简、精、速、密,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隆宗门内军机处
总结
专制时代晚期(明清)中
国政治发生的新变化
内阁制度
的形成
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制度顶峰、衰弱
(保守、落后)
同时期的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
(开放、扩张)
中国成为被侵略对象(败)
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
三、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两汉:
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郡、国制
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元:
地方:省、路、府、州、县(行省)
中央:一省二院
宋:
中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地方:路、州县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
设立军机处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
发展线索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明 清
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发展线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产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三、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影响具有双重性:
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③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④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