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命题人
校对人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性滋生孕育了传统乡村文化,尽管其中也存在着文化的封闭性、依附性、滞后
性、等级性等缺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传统乡村文化思想价值的认知。传统乡村文化
的思想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注重实际、重义轻利、勤劳节俭以及长幼尊卑等方面,对传统
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倡导的注重实际是对农耕生活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劳作思
想的提炼与总结。中国农民有着天然的脚踏实地、勤奋劳作的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
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于事无补,做实事必有收获”的道
理。传统乡村文化的这种注重实际、务实劳作的精神也感染了社会中的其余人群,成为
古代贤达人士重要的为人准则。正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
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农民注重实际、脚
踏实地的性格特征,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因子。
自古以来,对于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体现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传统乡村文
化主张“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价值准则,这里的“义以为上”思想并不是要求人
们主动放弃对利益的追求,而是倡导“真君子仁中取利,大丈夫义内求财”的思想境界。
以说,传统乡村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与“见利忘义”的错误思想相对立的。重
义轻利思想中“义”的至上性和优先性观念,反映了古代村民群体普遍存在着诚信朴实
的心态。由重义轻利思想引发的农民的“戒骄戒躁”“谦虛谨慎”等优良品质对中国农
民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农民的传统文化美德。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将广大农民束缚在特定的土地之上,农民
按时耕作,勤劳节俭是其固有的观念。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周而
复始的农业生产,这正是《礼记》中所称道的“乐天安土知命”的思想反映。他们以耕
读传家自豪,渴望追求生活的安宁与社会的稳定,对各类战争与侵略行为感到厌恶。同
时,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简,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再加上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
御能力,故广大民众将生产所得视为上天对自己的“恩赐”。这一切都促使他们弃对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