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南亚
素
质
教
育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比较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3.说出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
4.指出那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
1. 基本能据图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指出“南亚次大陆的范围”,
2. 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说明各国是否临海;
3. 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和河流,说出各自的方位;
4. 指出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试着说明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分析得出地形与农业,资源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根据南亚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初步认识人地关系。
2. 通过中印边界问题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南亚的资源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 型 新课
教学用具 地图,多媒体
教学用时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引入】印度发射“丹努什”巡航导弹的新闻链接
【投影】新闻链接
【设问】印度国力快速发展,是什么支撑它的发展呢?
印度在哪里呢?
在今天的南亚
【投影】“第三节 南亚”
【设问】南亚到底指哪里呢?
【板书】第三节 喜马拉雅之南——南亚
【投影】“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
以南的区域。
【承转】这里又称为“南亚次大陆”,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
【投影】“说一说”
要知道详细原因,请阅读P18“知识之窗”。
【投影】“南亚次大陆”的来历
【承转】南亚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呢?请读图7.32“南亚行政区划图”
【板书】一、自主学习——地理位置与范围
【提问】1.南亚大部分在哪些纬度之间?
【投影】10°N和30°N纬线
(指导)在图7.32中,描绘10°N和30°N两条纬线
【板书】(一)纬度位置:10°N和30°N之间
2.有重要的纬线穿过本区吗?
【投影】闪烁23.5°N
【设问】从五个热量带来看,南亚处于哪些热量带呢?
(指导)在图7.32中,绘出23.5°N纬线
(提示)读图7.33“南亚地形图”
【提问】2.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
【板书】海陆位置:
肯定学生的说法,(板书)背山面海
【投影】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板书】(二)南亚的国家
【提问】南亚共有几个国家?最大的国家是?(提示)图7.32
【投影】南亚的国家
克什米尔问题
(齐读)P22“知识之窗”
【投影】中印边界问题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他地区地形如何呢?
(引导)读图7.33“南亚地形图”
【投影】“南亚地形图”
根据等高线分层设色表,你能判断南亚的地形特点吗?
(提示)对学生答案作简单评价
【投影】银光笔作出珠穆朗玛峰向西南到达印度洋的线
(设问)沿着珠穆朗玛峰向西南,做一条横剖面图,该是怎样的呢?
【版画】初步确定南北方向,作出曲线表示
【投影】“南亚地形剖面图”
(提示)读此图,即图7.34
【提问】你能看出南亚地形分为了几个部分吗?
(点评学生的回答)
【投影】南亚的地形“三大地形区”
课件展示三大地形区分布方位
(指导)学生在图7.33中分别圈出
三大地形区
【板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提问】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大河流冲击而成的?
【板书】两大河流
【投影】“南亚的河流”
(指导)描实两大河流的主干,并思考“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提示)带动学生评析黑板上同学所绘的河流干流
【投影】 描实 “河流的干流”
【投影】“两大河流状况的比较”表
【小结】刚才学习了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吗?接下来让我们分组进行活动
【分组活动】分为三大组
要求:各小组不仅完成各地形区及农业生产的选择,还要试着写出选择的理由
3分钟后
倾听每组代表的发言
【小结】农业生产活动的选择受到了地形,水源(河流)的制约,齐读P19黄色方框的内容
【提问】除了受到地形,水源(河流)的制约,还有什么条件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提示)接下来我们认识降水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投影】 “南亚地形图”“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
(引导)读图7.36,提示读图技巧
完成活动2,填写表格
【投影】南亚农作物生产分布
【引导分析】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投影】以农业为主的南亚
【承转】南亚的麻纺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基地的分布受农产品原料分布的影响,南亚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承转】南亚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引导分析】读P20图P35“工业及矿产分布图”,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在哪里?这些工业区 与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讲述】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黄麻、茶叶、花生、棉花。
【承接】印度是发展中国家,那么是否他的工业部门都落后呢?
教师概括总结印度在核工业、航天工业、软件产业等方面的知识。
【承接】南亚除了佛教的发源地外,也是哪个宗教的发祥地?南亚主要还有哪种宗教?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总结】
【牛刀小试】
观看新闻
回答:说一说你心中的印度
思考,回答
打开课本,P18。
齐读标题“喜马拉雅之南——南亚”
找到喜马拉雅山脉 苏莱曼山脉
观看南亚的范围
思考
齐读“知识之窗”,作笔记
理解
举手回答
理解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联系与区别
读图7.32“南亚行政区划图”
回答:在10°N和30°N之间
观看10°N和30°N分别穿过本区的北部和南部,同时在图7.32中描绘这两条纬线
找出,回答:北回归线
观看幻灯片展示
回顾地球上五个热量带的划分
回答:热带和亚热带
描绘
读图7.33,思考南亚的海陆位置
举手 发言
回答: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
观看演示,在图7.33中圈出“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读图7.32,找出南亚七个国家及其所在位置
发言,说出七个国家及其首都
理解,观看各国的相对位置关系
齐读“克什米尔地区”
理解印巴冲突的根源——克什米尔
观看中印边界示意图,理解,认识我国边疆并不太平
读图7.33,思考
举手回答
观看
思考,动笔试绘
边绘边与老师所画进行比较
确定南北方向,观察:自北向南穿过的地形区
举手发言
学生说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在图7.33中分别圈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齐答:印度河和恒河冲击而成的平原
描实两大河流的干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描)边描边思考:河流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学生对比,自查
根据干流,完成表格
跟随老师填出表格内容
第一组:完成北部的地形区及农业生产的选择
第二组:完成中部的地形区及农业生产
第三组:完成南部的地形区及农业生产
表达 交流
齐读
理解结论
根据齐读内容,回答:气候条件
读图7.36“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读图技巧,认识南亚降水分布不均
举手发言
理解地形和气候是如何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
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因地制宜”
跟随老师总结
学生回顾上节课麻和棉的分布,得出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而棉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西海岸中部的孟买工业区。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煤、石油、铬、锰;工业区则依据图例,读出主要中心城市。
东北部的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附近依托煤铁资源建立的钢铁工业,又是重要的黄麻产区,故主要以麻纺织和机械工业为主。
位于西海岸中部的孟买工业区,依托棉花产区和天然良港及石油资源,发展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和海陆空交通枢纽。
位于南部的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是全国最主要的航空、电子、机械工业中心。
学生阅读课本P21第一、二段内容
学生自学概括总结印度在核工业、航天工业、软件产业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读P21“民族、宗教与习俗”内容,然后回答。
学生随老师总结
引入新课
激发求知欲
宏观上理解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强化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
读图
析图的能力
归纳纬度位置的方法
强化方位的概念
巩固旧知识
归纳海陆位置的方法
以互动带动整个学习氛围
用世界争端,时事热点带动对我国边疆状况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
回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
化抽象为具体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训练地理空间思维,确立空间感
上下互动
全体参与
活跃课堂
师生互动
振奋课堂
分组活动
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培养归纳表达能力
理解人地关系
温故年降水量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主干知识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了解工业区的分布,让学生学会用图析文。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
书 设
计 南亚
南亚次大陆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1、纬度位置:10°N和30°N之间
海陆位置:背山面海
2、南亚七国
二、地形与河流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2、两大河流 印度河 恒河
三、农业
黄麻、棉花、茶叶;小麦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地形,水源,气候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经济以农业为主
2、先进技术行业:核技术、软件、航天技术
作业布置 填图册及练习册
教 学
后
记
构建心理地图,创建空间概念
在地理学习中,经纬度位置主要在两处涉及:一处在“地球”中,另一处在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中。在 “地球”中侧重建立经纬网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意义,可以说是侧重于“数字量化”,而区域空间定位中侧重地理事物在某些经纬度上分布规律的“定性”分析。两者的内容不同,前者较具体,后者更抽象。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它是区域地理学习与区域综合分析的基础。如何构建心理地图,创建空间概念呢?
1.感知优先
心理地图的构建与积累是逐步实现的。它要靠平时 反复的读图、填图、用图,在此过程中逐步感知地图。首先是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熟悉某区域的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和海拔等。再凭借记忆在空白图上填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最后在图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某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面积范围大小等,进而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
2.针对训练
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是指围绕地图进行的记地图笔记,仿绘地图、勾绘轮廓、对地图的补绘、改绘等练习形式,要心到、手到、眼到、耳到,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通过多次勾绘山脉、河流、行政区,对这些区域的轮廓、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岸线 状况等区域特征进行深刻的记忆。经常进行地图练习,使大脑皮层刺激力度加大,留下深刻的痕迹。
特别是边听边填、亲手描绘、默写轮廓图对准确构建心理地图大有裨益。
3.图文转换
进行图文转换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文转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以文 释图,即读图分析,在现有的知识水平条件下,对一张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再加上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创新。(2)以图释文,即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表达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必须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这有利于培养由抽象思维向形
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此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考试时只给出文字材料,并无区域图,此称为“无图考图”。(3)以图释图,即以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因,分析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4.点、线、面结合
许多地理事物都具有点、线、面的特征。如点:山 峰、城市、矿产的分布位置等;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地理界线的走向分布等;面: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农业区、工业区、城市群(圈)的区位分布等。将点、线、面相结合并将其与经纬度位置相结合,才能构建成完整的“心理地图”。?例如:北京位于(40°N,116°E),开罗位于 (30°N,30°E)附近;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33°N~34°N;赤道横穿非洲
大陆中部,20°E经线纵贯非洲大陆南北;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位于东经120°~130°,北纬40°~50°。
总之,“心理地图”的建立转化入大脑中,形成脑图,变成地理语言,以便在应用时能够做到“胸有成图”,这也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