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6里程表(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6里程表(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5 06: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里程表(二)
教材第26~27页内容。
知识与能力:能准确读出里程表信息,并能根据里程表画出线段图;能根据车辆每天的里程表数据算出每天行驶的里程数;能用所学里程知识解决相似问题,如电表数知识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与里程相关的问题的过程,通过把里程表中的数据变成线段图中的各点,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把里程表中的数据变成线段图中的各点,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根据里程表与线段图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画出线段图。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们思考:
1.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出“淘气记录司机叔叔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回家时里程表读数的事”即可。
2.这个里程表,你看懂了吗?
学生能够回答出周一回家时里程表上的读数是160千米,周二是350千米,等等。
[板书课题:里程表(二)]
二、新知探究
1.计算里程数。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60 350 555 745 955
淘气看了表格后感叹说:“叔叔真厉害,星期一车跑了160千米,星期五竟然跑了955千米。”
师:淘气的说法对吗?怎样算出叔叔周一至周五每天行驶多少千米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思考、汇报。
师小结: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2)请大家分别求出叔叔这五天开车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请四位学生汇报板演:
星期一:160-35=125(千米)
星期二:350-160=190(千米)
星期三:555-350=205(千米)
星期四:745-555=190(千米)
星期五:955-745=210(千米)
2.线段表示里程数。
师:你能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吗?
(学生画图)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你怎样求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呢?[350-160=190(千米)]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表示星期三走了多少千米?星期四呢?星期五呢?
教师完善线段图,合并成一条线段图。
师:你能看懂吗?要想求星期一走了多少千米?怎么办?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呢?星期三呢?……
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师生小结:当天走的里程数=当天的读数-前一天的读数。
3.判断哪天走得最多。
师:要求哪一天行驶的路程最多该如何求呢?
学生练习,教师请学生上台板演:
星期一:160-35=125(千米)
星期二:350-160=190(千米)
星期三:555-350=205(千米)
星期四:745-555=190(千米)
星期五:955-745=210(千米)
210千米>205千米>190千米>125千米
答: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不可以先估一估,再计算?
学生尝试估算。
学生汇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的里程数超过了100千米,不足200千米,星期三和星期五超过了200千米。
师:接下来,如果我们要比较哪天的里程数最多,需要计算几天的里程数?估算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好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里程表(一),与今天学习的里程表(二)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讨论,并汇报:起点不同,算法相同。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的1~4题。
(教师强调学生仔细读题、思考)
点名板演,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谁能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计算里程数的方法是用结束的里程数减去开始的里程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里程表(二)
星期一:160-35=125(千米)
星期二:350-160=190(千米)
星期三:555-350=205(千米)
星期四:745-555=190(千米)
星期五:955-745=210(千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把里程表的数据变成线段图中的各点,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让学生初步了解里程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使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测量长度是由两点的刻度之差来决定的,即起点和终点。然后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计算里程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汽车行驶的里程数就是里程表上终点数据减去起点数据。这种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很深的印象,通过知识的迁移,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