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5 19: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20年7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吋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
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
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
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
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
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
指路途远近、形势险易、环境利笄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上下同心冋德。《孙子兵法》
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
战国时的兵家著作《尉缭于》也认为,“夭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末期道家的《十
大经》把知人事作为知天时、地利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
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子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来透子之后的大儒苟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点,这
‰~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苟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
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
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苟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闸发得
深刻而清晰。荀子在《天论》中写下了一段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文字:“强本而节用,则天不
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认为抓住农业这个根本
循农业生产本身的法则而行动,天也不能使人遭到祸患。可见,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
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
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基于上述分析,苟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7疒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採索,才产生
人之学、变易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亍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
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
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貢献。历史上的宋、元、叨、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
,产生了析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物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自《从天人之学着中华化特色》,有则改)
特州市期末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