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
“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
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制节,不容改变。故君子以制度数,天地以成四时。天地节者,天地
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则为信。”
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中道”乃中国
哲学的核心范畴,《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记载。朱自清先生则从历史文化的角
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朱先生的结论是:“可
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
实也是传统的中道’。”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继明《说“节”》)
1.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的
“象思维”品质。
B.“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
汇“骨节”“多节虫”。
C.“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一步拓展丰富。节气,就是气之节。而中国的春节
等重大节日与节气密切相关。
D.“节”超越时空进入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
征为“气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
个方面对“节”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B.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
化为标准,丰富拓展了“节”的含义。
C.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
倡导的节操、名节、节烈等道德节操。
D.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
想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
今”义同。
B.“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
操、节义、名节等。
C.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
了“节”的含义。
D.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
准和做人的标准。
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