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5 11: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及反语的作用。
3.体味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衬托、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视频导入):(学生欣赏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60年10月18日,中华民族史册上遭遇灾难的一天,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苑被英法帝国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将它化为灰烬,面对电影中的残垣断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惋惜、愤怒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法国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义的立场,用辛辣的笔墨强烈控诉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凛然大义。
导入二(图片导入):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碧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一百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雨果先生对这次掠夺的看法。
1.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交流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10月18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3.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全盛时占地5 200多亩,周长十多千米。
4.积累字词
(1)注音
给予jǐyǔ  珐琅fàláng  晨曦xī
瞥见piē 箱箧qiè 劫掠jié
(2)解释词语
①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的东西感到迷乱。
②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形容。
③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
(一)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第2~3段):盛赞圆明园奇迹。
第三部分(第4~10段):谴责强盗行径。
2.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交流点拨】这封信表达了作者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罪恶的谴责。
(二)深层探究
分析第3段
1.指导学生如何朗读第3段。
【交流点拨】第3段朗读时应该轻柔、舒缓,洋溢着赞美之情。
2.学生分小组讨论。
(1)在第3段中,雨果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的?
【交流点拨】讨论后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列举:
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③“请你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园林”。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第3段语言上有何特色。
【交流点拨】作者用浪漫主义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华丽优美的词语,以及排比、比喻、夸张、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盛赞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令人神往的艺术建筑。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第3段的语言特色,为此后进一步理解反语做铺垫。
分析第5段
1.指导学生如何朗读第5段。
【交流点拨】明确:第5段朗读时应该语气稍重,语速稍快,读出愤怒谴责之情。
2.学生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含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交流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深入讨论后回答:
学生可能会涉及的语句: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一句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则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鄙视之情。
本文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书信。他在信中热情地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同情,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第二课时
(一)深层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劫掠?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显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2.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交流点拨】信中运用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如:“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写法,探究文章的衬托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以后在写作中运用做铺垫。
(二)品析语言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交流点拨】(示例)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写下了本文,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野蛮行径。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请以“雨果,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典范    圆    强盗
无法形容 明 劫掠
恍若月宫 园 纵火
抗议 谴责 控诉
衬托 反语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示例: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