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醉翁亭记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醉翁亭记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5 11:1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导入一(情境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导入二(问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游记散文。古往今来,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醉翁亭记》吧。
二、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存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职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三、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伛偻yǔ lǚ 山肴yáo
提携xié 野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 颓然tuí 阴翳yì
2.学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纠正。
学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指导学生读出
3.放课文朗诵。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一)译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请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学法指导:(1)学生边读边译,不会的用铅笔做标记。(2)小组内讨论疑难问题,再不会的做好记录。
2.疑难预测:
词语:
环滁皆山也 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环绕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重点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后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就是太守啊。
(二)译读课文,归纳文言现象。
1.根据课文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成语
2.小结:
(1)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
今义:芳香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译文: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译文:滁州四面都是山。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文: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文: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山。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介词“于”)
译文: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5)成语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五、达标题
1.解释词语
(1)林壑尤美(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3)饮少辄醉(      )
(4)伛偻提携(      )
(5)云归而岩穴暝(      )
(6)苍颜白发(      )
(7)颓然乎其间者(      )
(8)觥筹交错(      )
【交流点拨】(1)树林和山谷;(2)茂盛的样子;(3)就;(4)老人孩子;(5)昏暗;(6)容颜苍老;(7)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8)酒杯和酒筹
2.翻译语句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交流点拨】①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②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③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理解文章
1.归纳各段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怎样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交流点拨】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交流点拨】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有怎样的特色?
【交流点拨】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二、反复诵读,探究写法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课堂小结
《醉翁亭记》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将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四时景的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
【交流点拨】 略。
五、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示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学生的调动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绝对不是一种形式的需要,而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的效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程度。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活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见解很独到。这样一篇美文,在这样充满探究美的氛围中学完,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