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证方法。
导入二(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归纳:面对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与妻子及孩子住在加州亚瑟顿城。“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谈创造性思维》,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交流背景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积累字词
(1)注音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 渊博yuān 持之以恒hénɡ
模式mó
(2)解释词语
①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②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③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④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⑤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交流点拨】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 事物的正确答案有很多个。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下一步分析论证方法和论据做铺垫。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点拨】 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交流点拨】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4.课文选用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两个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古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品析语言
揣摩语言,体会设问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交流点拨】略
谈创造性思维
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有很多个
论证过程: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示例:这节课我抓住了教学重点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真正在品,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了情趣。在兴趣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读懂了课文,也明白了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要靠事实说话的道理,并且争先恐后地讲述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