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参考教案+同步练习(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参考教案+同步练习(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5 21:19:23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学配套资源
9
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传统节日形式多样的民族习俗;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设计工艺独特对世界桥梁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赵州桥;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扬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一起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说明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古诗三首》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包括《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古诗三首》以分别是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春节、清明、重阳这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作。诗中描绘的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诗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是过春节时的四幅图画。诗的前两句紧扣题目,通过人们燃放爆竹、饮屠苏酒的场面,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瞳瞳”写出了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写当时的民间的习俗,又蕴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同时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清明》杜牧所创作的诗。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远,耐人寻味。古诗的第一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烘托凄清悲凉之感。第二句则直接描写人物“欲断魂”的心境,诗人意欲摆脱,便有了第三句借酒消愁的办法。末句写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全诗结束。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独在异乡”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处境,“异客”则更加强调了游子在外举目无亲的生疏冷清之感。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平时思念家人,到了佳节,思念变得更加强烈。“倍”字用的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最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整首诗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将使人对家乡、亲人深沉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写传统节日的,有相同之处。在教学时前,可让学生提前搜集中国传统节日资料,了解节日风俗习惯。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节日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怀,进行有感情朗读,在朗读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借助板书、图片进行背诵。
本单元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做到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因此,在教学本课古诗时,也要着重注意以上训练点。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屠、魂”等6个生字,会写“符、牧”等13个生字。重点指导“欲、异、魂”三个书写易错生字的笔画,分清形近字“酒-洒、牧-枚、异-导”并会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结合诗句的意思,知道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什么传统节日?能与同学交流节日风俗习惯,并写出过节的过程。
4.通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搜集有关王安石、杜牧、王维的文字资料。
(二)教师
准备图片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诵读关于春天的诗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2)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欲、魂”字。“欲”右半部分是欠字旁,不要写成反文旁。“魂”字最后两笔是撇折、点,不要落下撇折。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
师:这课有的生字与以前学过的字很相似,大家应认真区分,避免出错。(课件展示)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三)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会背诵古诗《元日》。
2.
找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与同学交流。
3.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元日》。
师:《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思想感情。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播放课件
(?http:?/??/?www.kejianhome.com?/?"
\t
"http:?/??/?www.jxteacher.com?/?ailin?/?column37828?/?_blank?)(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学生充分感知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大家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课件展示重点词语)
学生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作者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师: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课件展示全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不仅学会借助资料来学习古诗,而且还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意。现在整首诗都明白了,请你背下来,并会默写。
2.围绕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作者哪些描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把你们说的画下来好吗?你可以画一幅诗配画,做成书签,一定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你怎样理解“佳节”一词??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教师指名读,正音)。?
师: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2.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3.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4.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师: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5.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全诗)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1.生读诗,读出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2.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3.指名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4.“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念的诗?
3.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第9课
《古诗三首》
课前作业
一、自主预习
1.朗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并整理下来。
2.想一想,这三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3.标画出古诗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资料搜集
1.搜集有关王安石的文字资料。
2.搜集有关杜牧的文字资料。
3.搜集有关王维的文字资料。
课内作业
三、汉字书写
请把本课的生字写下来吧。
四、我会思考
1.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读一读王安石的《元日》,想一想,“元日”指的是哪一天?
3.想一想,《清明》一诗中反映节日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节日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五、看拼音,写字词。
jiù

xiōnɡ
1.过去的春节,不仅门上会用新桃代替(
),而且(
)弟一家人
jiǔ
jiā
会团聚在一起喝(
),以此庆贺(
)节。

hún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断(
)”。这两句诗出自杜(
)写的《清明》。
六、默写《清明》
七、选择
1.“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兄弟”的意思是(
)。
A.哥哥
B.弟弟
C.哥哥和弟弟
2.“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除”的意思是(
)。
A.台阶
B.去掉
C.数学上求商的方法
3.“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遍”的意思是(
)。
A.全部
B.量词、次、回
C.又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

A.山东省
B.山的东面
C.华山以东
5.“每逢佳节倍思亲”,除了这首古诗所写到的节日,还有哪些佳节会让人“倍思亲”呢?请再写出两个。
八、观察图画,完成练习
1.这幅图可以用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2.这幅图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来。
九、拓展延伸迁移
请选择春节中一种有趣的活动或习俗来写一段话。
拜年
吃团圆饭
看花灯
赏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