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触摸诗的脉搏
步入美的殿堂
【课前朗读热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满载(
zài)
斑
斓(
)
笙
箫(
)
pàn
yàng
xìng
róu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xiāo
基础积累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中抒发的情感。
2、鉴赏诗歌中蕴含的美。
3、诵读
诗歌。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随意选课听讲。1922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大学任教。
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与闻一多负责编辑。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代表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写作背景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走进康桥
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再读诗歌,边读边赏
以三个“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和谐”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朗读方法: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注意节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问: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再读诗歌,边读边赏
比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
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
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金柳和艳影两个意象,
艳影正是金柳的倒影,“在我的心
头荡漾”
浸透着诗人的刻骨铭心
的幸福。
(朗读方法:“新娘”要读出惊艳
的喜悦,声音响亮一些;“荡漾”
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悠
长,满含深情。注意节奏。)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问1: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2:本节诗用了哪几个意象?
问3:本节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再读诗歌,边读边赏
拟人
。
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朗读方法:“招摇”读得张扬一些,体现自由自在的感觉;“甘心”读得深情一些。注意节奏。)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问:“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是指什么?
再读诗歌,边读边赏
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指康桥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理想。
(朗读方法:“天上虹”声音要响亮;“沉淀”声音要低沉。“梦”要读出飘忽迷离的感觉。注意节奏)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问:“载”字怎么理解?“星辉”能载满一船吗?
“载”---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的境界,
“星辉”可载可感,是浪漫主义写法:诗人是
在幻想,像往日一样在康河里撑船,欣赏夜空,放声歌唱,那是多么美好呀!
(朗读方法:“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放
歌”声音高亢喜悦,因为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
已达到高潮!注意节奏)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但”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
“沉默”,突出了全诗营造的“宁静美”,用无声把离别的苍凉与无奈推向极致,“此时无声胜有声”。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后用来代指音乐。箫声是低沉哀怨的,多用于别离。而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朗读方法:“但”要读出顿挫感;“悄悄”轻读;因为已经是“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沉默”回环往复,声音要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问1:“但”表达什么意思?“沉默”表达了什么情感?
问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再读诗歌,边读边赏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能换成“匆匆”。“悄悄”“轻轻”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问1: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问2:“挥一挥衣袖”这个动作表露了一种什么情感?
问3:“不带走一片云彩”怎么理解?
★
“挥一挥衣袖”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势,显得极为洒脱,毫不犹豫,表露出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
“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深义:不忍惊扰康桥;感伤、眷恋、决绝;“云彩”体现诗人的飘逸、浪漫、洒脱。
★最后一节诗与开头呼应,但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所以“悄悄的”要读得轻柔舒缓,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小
结
《再别康桥》饱含诗人的(
)之情,也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破灭而(
)的情怀。
小结
《再别康桥》饱含诗人的(惆怅和眷恋难舍)之情,也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一个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术、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
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目标,即: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词藻)
。那么,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三读诗歌:自由朗读。
要求:1、划分诗歌的节奏;2、找出诗歌的韵脚。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比如本诗: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感
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黄昏夏虫沉默图
云彩
金柳
青荇
清泉
夏虫
云彩
招手作别彩云图
试一试
星辉
挥手惜别彩云图
河畔金柳艳影图
水底青荇招摇图
请为其它画面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榆荫清潭浮藻图
满载星辉寻梦图
分析意象:诗歌中除了“云彩”、“金柳”等,还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还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诗歌中的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共同特征:大部分是有色彩的词语,体现了康桥色彩斑斓的美景。
思考:在明确了诗歌中的七个画面,以及分析了一系列意象的特征之后,能否说说:这首诗歌诗是如何体现绘画美的?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1)画面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2)流动美。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绘画美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听读课文。然后五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课堂训练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课堂总结】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教师寄语
没有梦的生活是苍白的,
没有诗的生活是贫乏的。
让匆匆行进的脚步迈出诗的旋律,
让沉思默想的目光注视天边的云霞——
生活就是一首隽永的诗,
一曲悠扬的歌。
触摸诗的脉搏
步入美的殿堂
课外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