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物理学的美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一)联系实际 引入新课
美国研制的一种新式武器,它发射的不是子弹 ,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
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
实验2:亲身体验:每个同学用自己的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部,发出声音
实验1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固体
液体
气体
振动
发声
声源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
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
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传播
[归纳]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 结论
空气充足
抽掉一部分
几乎被抽尽
完全抽尽 真空不能传声
少量进入
空气充足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
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
空气
15℃
水
25℃
钢材
25℃
340米
1500米
5200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固体>液体>气体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回声
对着高山喊,你会听到什么
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_______。
回声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至少要晚______秒,即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_____米,
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作业:教材P16
动手 制作土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