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重要的碱 同步测试(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重要的碱 同步测试(2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15 18: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769600118491002.3__重要的碱(一)__[学生用书A11]


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氢氧化钠能去油污,厨房碱性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2.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B.氢氧化钠的潮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大且变质
D.氢氧化钠可用于造纸、纺织、制肥皂等工业中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B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发生潮解
干燥氮气
4.区分实验室中下列各组物质,所采用的两个方法(或原理)都正确的是( C )
选项
区分的物质
操作方法(原理)
A
稀盐酸和碳酸
①滴加酚酞试液观察
②滴加石蕊试液观察
B
稀盐酸和稀硫酸
①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②溶于水触摸烧杯
C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①分别加水,触摸烧杯 ②放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D
食盐水和白糖水
①尝味道
②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5.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 C )

图2-3-1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变质
B.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C.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解析】将块状烧碱与不饱和食盐水用橡皮管连接起来,由于烧碱(NaOH)具有吸水性,块状烧碱会吸收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食盐溶液中的水会不断蒸发进入空气中,从而使得食盐溶液中的水减少,食盐溶液变浓,天平左盘质量减少;烧碱潮解,天平右盘质量增加。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C )

A     B     C      D
图2-3-2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D.MnO2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7.已知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反应产物为碳酸钠和水;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产生明显的现象。于是小明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__能否让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明显的现象__?
小明同学联想到在“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的实验时,酒精作为溶剂能溶解固体碘。酒精能否溶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呢?小明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获知,氢氧化钠不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但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钠不与酒精反应也不溶于酒精。
至此,小明同学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1)小明同学的解决方案是__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中__。
(2)写出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CO2+2NaOH===Na2CO3↓+H2O__。
__2.3__重要的碱(二)__[学生用书B12]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图2-3-3
A.〇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2.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 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图2-3-4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且集气瓶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合理即可)__。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__NaCl[NaOH、Ca(OH)2等]__。
3.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露置于空气中的纯净生石灰(CaO)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生石灰25g,将其露置于空气中。
②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质量增加了4g。
③将变质的“生石灰”溶于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后,再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称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2.2g。回答下列问题:
(1)变质的“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2.2__g。
(2)组成变质的“生石灰”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5__g。
(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__CaO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部分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__,故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__密封__保存。

4.在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没有改变的是( B )
A.CO2 B.CaO C.Cu(NO3)2 D.HCl
493014012509546278801389380图2-3-5
图2-3-5
5.小华将一张滤纸在某指示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放置一盛有某溶液的烧杯,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滤纸上的指示剂和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 B )

选项
A
B
C
D
滤纸上的指示剂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
烧杯中的溶液
浓氨水
浓盐酸
浓氨水
浓盐酸
6.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Na2CO3)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g;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 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记录见表:

图2-3-6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g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g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g
m
155.8
158.7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1)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由:__因为实验三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50g+12g-158.7g=3.3g,实验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50g+8g-155.8g=2.2g,实验三产生的气体质量大于实验二,所以实验二中稀盐酸有剩余,8g样品已完全反应(合理即可)__。
(2)表中的m值为__152.9__。
(3)根据实验二的数据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3)设8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x=5.3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66.25%。

7.已知苹果汁中含有柠檬酸(属于一种酸,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柠檬酸钙)。某校九年级(1)、(2)两班同学做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试剂如图所示,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废液缸中。某研究小组对此废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中所示:

图2-3-7
废液来源
检测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1)班
观察废液颜色
废液呈无色
(2)班
观察废液颜色
废液呈红色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判断,下列对废液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1)班实验后的废液中可能含有柠檬酸
B.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只有柠檬酸钠
C.(2)班实验后的废液成分中肯定没有柠檬酸
D.(2)班实验后的废液中肯定含有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中一种或两种
8.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__。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__。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BaCl2+Na2CO3===BaCO3↓+2NaCl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__。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红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__。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甲              乙
图2-3-8
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H2O+CO2===2NaHCO3__。
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__。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能量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