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图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怎样求工作效率?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为下面理解正比例关系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
(一)认识正比例
1.出示教材第45页的例1。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m
1
2
3
4
5
6
7
8
…
总价/元
3.5
7
10.5
14
17.5
21
24.5
28
…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由买彩带这一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2.小结概括。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比值3.5是什么?
概括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揭示课题:正比例。
看正比例的概念,要抓住哪些关键词?
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yx=k
(设计意图:从观察统计表中的两种量入手,体会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单价不变的规律。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介绍有关正比例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突然,比较容易接受。)
(二)认识正比例的图象
1.出示坐标系,介绍横轴上和竖轴上的数据表示的含义。
2.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描点、连线,画出正比例关系图象。
3.根据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3)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4.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你能举出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根据数据在图上进行描点连线,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并能应用这一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三、巩固提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订阅的费用与订阅的数量。
(2)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棱长。
(3)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
(4)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
(5)书的总页数一定,未读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2.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km
80
160
240
320
400
480
(1)写出几组路程与相对应的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2)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4)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点你,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并估计一下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机会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