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自主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二、设计想法:
本本节课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课堂难以解决。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自行车的构造及其运动原理前置学习,课前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玩”自行车,要求学生“玩”的时候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自行车的结构与行进的基本道理,并有效借助微课视频《自行车里的数学》、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有目的地“玩”,在小组活动、自主探索中发现自行车的秘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学生学过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但不是直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所需要的对应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考量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自行车是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蕴含的数学问题隐藏在自行车的结构中,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这些是学生陌生的。
四、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
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借助平台,播放微课。
同学们,通过课前自学,在线反馈,老师发现你们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也准备了两辆自行车,让我们在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自行车的运动原理,看看还有什么不解的地方。板书课题。
通过尝试骑自行车(课前将两辆自行车一辆设计成光蹬不走,一辆设计成一蹬就走两种)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
二、提出问题,采集数据。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行车转一圈能走多远?
方案一:测量,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填表.发现有误差.
提出方案二:计算,路程=轮子周长X轮子转的圈数
后轮转的圈数与什么有关?
采集前齿轮、后齿轮的齿数,轮子的直径做好记录。
活动3【讲授】
三、合作交流、设疑解惑。
探究:前后齿轮的齿数和前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
1)观看前后齿轮转动的视频:
为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是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
2)通过模型小组探究: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活动4【活动】
四、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1)运用模型计算自行车等一圈走多远。
2)蹬一圈,哪种组合走得最远?
3)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名自行车运动员在进行公路赛时,需要经过两段特殊的路段:顺风和上坡路段。请为运动员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前后齿轮。
活动5【测试】
五、回顾整理,建立模型。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白板互动,回忆并一步一步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进行运用数学思维。
活动6【活动】
六、畅谈收获,提升自己。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