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够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讨论、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放大与缩小图形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图片,观察体验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师:林徽因曾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一起走进了春天,我今天带来了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你们想看吗?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看不清楚怎么办?(将图片放大)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2.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3. 感知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表示放大的比的意义。
(1)观察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宽和原图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2:1这个比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
(3)明确按2:1放大的意义。
2.动手操作,亲历按一定的比放大正方形、长方形的过程。
(1)想一想:按2:1放大,正方形的边长该如何变化?长方形呢?
(2)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
(3)画一画:生在方格纸上按2:1放大正方形和长方形。
(4)小结按2:1放大图形的方法。
3. 动手操作,亲历按一定的比放大三角形的过程。
(1)观察直角三角形,说说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按2:1放大三角形。
(3)验证三角带斜边是否也是原来的2倍,明确三角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方法。(微视频)
4.引导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方法并观察比较放大后图形与原图的异同。
5.小组合作探究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的方法。
(1)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2)学生按要求开展数学活动。
(3)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小结按一定的比缩小图形的方法。
6.归纳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以及图形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比一比。
2.第二关:辨一辨。
3.第三关:画一画。
四、回顾总结
畅谈收获,渗透思想教育。
人类利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技术获得了一个个惊人的发现,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也能利用好今天所学的知识为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与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2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2:1放大: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