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5 21: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P59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一般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得以延伸;
3、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是否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4分钟)
师:大家已经自学完成了导学案,请看到导学案第一大题,请三人简单汇报。
生: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比例(掌声通过)
生:我举的例子是10:2=40:8(掌声通过)
师: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会判断20:4和25:5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生:20:4和25:5能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60:15和12:48不能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比例的意义学得很好,都能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课件)
二、合作探究(7分钟)
1、师:请看到导学案第二大题,有3题,重点讨论和展示第2题,组长分配,6人分别说第1①、②、③、2①、②、③题,2人说第3题。
(讨论期间,教师巡堂指导,检查c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回答情况,提醒组员教会其他没掌握的同学)
2、(击掌示意讨论结束)大家讨论得很充分,请组长来抽任务小纸条。
按任务分配讨论:(5分钟)
①讨论第二题第1题,3号上老师的黑板填空,6号说比例的名称,5号说分数形式, 4号说什么叫做比例的项、内项、外项。1号说乘积,2号说规律,6人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2个组讨论)
②讨论第二题的第2小题,组长分配,一人板书,举例和名称写在小黑板;一人上老师黑板填空②和③;一人指出内项、外项、及乘积、规律;一人说②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一人说③,这3人做好展示准备。(3个组讨论)
③讨论第二题的第3、①小题,一人写在小黑板上,4号说解题的过程,5号说关键的两点,其他人注意倾听,作补充。(2个组讨论)
④讨论第二题的第3、②小题,一人写在小黑板上,5号说解题的过程,4号说关键的两点,其他人注意倾听,作补充。(2个组讨论)
三、精彩展示(10分钟)
1、(展示组1)一人:(结合板书)比例的内项是1.6和60,比例的外项是2.4和40
一人:写成分数形式是:false=false(1.6分之2.4=40分之60)我的展示完毕,大家有什么意见吗?(征求意见,完善知识点)
生:你还没有说哪个是内项,哪个是外项?
生:(结合板书)分数形式,这里的2.4和40是外项,1.6和60是内项。
生:应该说2.4:1.6吗?怎么说成1.6分之2.4?
生:我说错了,应该是2.4:1.6=60:40
师:提醒大家,用分数的形式来说也是对的,在这里,习惯表示比,就说成比的形式。(学生对旧知模糊而引发冲突时,教师及时指出规范说法)
一人:我来说什么叫做比例的项、内项、外项。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把上面的这句话划下来,同学们画好了吗。(学法指导,提出要求,积极互动,氛围和谐)
一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2.4false40=96, 1.6false60=96
一人:我们组发现的规律是:这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吗?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建议,让我们能更好地展示。(征求希望,积极互动,增强学习自信心)
生:我还发现规律:求内项的积用两端相乘。
生:请问你指的两端是指哪两个项?下次你说的时候说清楚一点。(强调易错点,规范说法,突出重点,引起关注)
2、(展示组2)一人:这是我们的例子9:3和12:4,在这个比例里,3和12是内项,9和4是外项。
一人:这两个内项的乘积=36,外项的乘积=36 。所以能组成比例。
一人:另一个例子是18:2=27:3 , 2和27是内项,18和3是外项,2false27=54, 18false3=54,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所以能组成比例。(讲解详细,表达流畅)
一人: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请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嘛?我相信同学们还有自己发现的规律,能和我们一起分享吗?(寻求差异,鼓励合作,分享成果,收获自信)
生:我觉得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一人:我来说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我还有补充,应该是,在比例里。
一人: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也就是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afalsed=bfalsec. 我们组是这样发现的,a和d是外项,b和c是内项,所以afalsed外项的积等于bfalsec内项的积, 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我有一些建议:我觉得这些字母表示的规律可以省略乘号
生:我对生1有意见、、、乘号不能省略。
师:同学们,老师来帮你们,好吗?我们知道,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但是我们知道,它们之间是相乘的关系。(当学生形成几人互相有冲突时,老师及时介入解围)
一人:请大家跟我读!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总结性概念,组织领读,调动全班积极性)
3、(展示组3)一人:这是我们组的解题过程,因为3false8=24,6false5=30.24不等于30,所以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请问我的展示是否清楚?
一人:所以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一是看两个比例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的话,是比例,不相等就不是比例。第二个方法是,求两个外项的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我来纠正你的说法,应该是看两个比的比值,而不是两个比例的比值。
4、(展示组4)一人:这是我们组的解题过程,因为falsefalsefalse=false, falsefalse3=false.所以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请问大家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另外一种方法,看它们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false:false的比值是false,false:3的比值也是false,比值相等,它们能组成比例。
四、精讲点拨(穿插在展示中)2分钟
师: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这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前面同学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所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有两个关键,一是看比值相不相等(比例的意义),二是两个内项的乘积是否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当堂检测
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用来判断是否组成比例,请大家完成课本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3)false:false和false和false (4)1.2:false和false:5
生当堂检测,做完后,随机抽学生汇报答案。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我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两种方法。
师:非常好,大家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对后面解比例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 1.6 = 60 :40 写成分数形式

计算内项乘积: ,外项乘积:
我发现规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教学评析:
有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教师讲授为5%;学生阅读为10%;学生讨论为50%;学生实践为70%;学生教别人为95%。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创设这样一种教和被教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和教,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两轮组内交流讨论里,组员各抒己见,每一位学生都要讲解思路,突破重点难点,自己的勇气倍加,而且在给别人讲的同时,自己对知识又巩固了一番,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双赢。二是在展示环节,学生能根据开课时教师提示的重点交流和展示第二大题的第1、2题发散思维,其方向与预期的一致,整个教学环节围绕“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主线清晰展开。当然,如果课堂环节再紧凑一些,完成“当堂检测”并讲评,这节课就更完整。三是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包括导学案和课堂的引导。这节课中,导学案的设计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人本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将“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课堂的引导,教尽量精当开课,过程避免繁琐冗长。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见解,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自己稚嫩的认识,肤浅的体会,不要急于打断他们的思维,更没有粗暴地否定他们。直到学生辩解不休时,教师才站出来指正,整节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