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康有为
梁启超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义和团运动
?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自强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
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
举人,联合上书光绪。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时间:
2、原因:
3、目的(内容):
4、经过:
5、影响: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6、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1)上书
(2)创办报刊
(3)办学会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定期集会讲演
改为
强学会
强学会机关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专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宗旨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7、变法的准备
同: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
异:(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维新派)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7、变法的准备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失败后
创《万国公报》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组织强学会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三次上书
光绪帝
倡导变法
光绪帝接见
康有为
光绪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变法开始
7、变法的准备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98.6.11~1898.9.21(103天)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
籍,
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1、时间:
2、内容:
二、百日维新
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3、性质:
4、作用:
二、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改革纲领,变法开始,史称“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刘光第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林旭
谭嗣同
谭嗣同的牺牲值得吗?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慈禧太后
发动戊戌政变
囚禁了光绪帝
杀害了六君子
中南海瀛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狱中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
动
脑
筋
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团体形成—《中外纪闻》、
强学会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4、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
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顽固派。
(2)变法力量薄弱;皇帝无实权,顽固派阳奉阴违,阻挠破坏;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键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袁世凯告密,慈禧、荣禄发动政变。
(3)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D
2.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
大学的前身,该机构
设立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B
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