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到唐代,从董仲舒到韩愈,教育家普遍都以性三品学说来作为论述教育作用问题的依据。社会
政治生活中的等级性与对人性认识的差别性,影响了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估。然而,思想认
识的调整也在进行之中,其重要表现即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相较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度,科举制度的一大变革,也是其重要精神追求,就是相对不拘身份。而更加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宋
代,经过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学者的思考与探索,儒学形成了新的思想形态和体系。提出了人
生具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之性”而复归“天地之性”,达于人
性之善,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向学意愿、态度和为学有方,而不是取决于人的生性。
至此,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被摒弃,在一个更高水平上恢复了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等精神。宋
以后,中国教育的重要变化是教育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向社会基层推进,不拘身份的特点更加得以
体现。
(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并非主张人们接受教育不要看他的身份、地位、族群来决定。
B.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道家“素朴论”等,在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上有差异。
C.“明德慎罚”“作新民”具有德教思想,是周公沿袭《易》的精神治国理民的实践。
D.中国教育在宋朝之后,教育重心走向社会的最底层,专门培养贫穷子弟家的成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述不拘身份教育的内涵后,结合对《易》《周易》的分析,论述这一思想在很早时候就
有了。
B.运用孟子、荀子、墨子、道家等学说的事例,论证了他们表达对人性平等的主张。
C.文章用假设论证,论述宋代学者摒弃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恢复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
等精神。
D.文章着重论证不拘身份的教育平等精神,后三个段落结合历史发展的先后,采用逐层推进
的逻辑顺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孔子办私人学校无出身限制,因而产生了墨子的“素丝论”与“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的学说。
B.对贤人政治的呼吁,能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的进步性,也是我们民族的思想遗产
之
C.宋代学者认为教育的作用过程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向学意愿、态度和为学有方,而不
是取决于人的生性,可见宋代学者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
D.从汉代起并延续到唐代,教育方面的原始平等精神被打破,表现在教育家普遍都以性三品
学说来作为论述教育作用问题的依据。
临渭区高二语文期末试题-2-(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