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1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1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6 10: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作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功的概念
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实验,分析归纳出做功的含义。
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利用文具袋、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完成(1)沿水平方向拉动文具袋滑行一段距离;(2)沿竖直方向提起文具袋上升一段距离;(3)利用书本搭建一个斜面,沿斜面拉动文具袋运动;填写表格,找共同点。
实验次数
拉力F/N
力的方向
运动距离S/m
运动方向
1
2
3
评价总结1:在力学中,如果_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________________,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_____。
学习目标2: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提炼做功的必要因素。
学生活动2:观察演示实验,思考并判断: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评价总结2:(1)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描述
情况分析
具体实例
有______无______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由于_____通过了一段距离
有______无______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始终保持_____状态
力与运动方向_______
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_____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功的计算
学习目标3:通过自学,明确功的表达式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学生活动3:自学课本63-64页相关内容,找出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功的表达式: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_____,即________。
字母
表示的物理量
单位及符号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牛(N)
s
米(m)
W
力对物体做的功
评价总结3:对表达式的理解
1、物体可能会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明确要计算的是哪个力做的功;
2、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和这个力的方向_______;
3、要保证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力_______作用在物体上;
4、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如果单位不符合要求,要先进行_________;
5、根据功的表达式W=Fs,可以推导出_________和__________,只要已知其中任意两个物理量,即可求出第三个。
学习目标4:通过学习例题,了解思路及格式,加强对功的表达式的实际应用。
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64页例题,复习计算题基本格式,熟悉对功的表达式的应用,在活动1表格最后一列添加功(J)并完成相关计算。
自主评价4:1、起重机吊着重50000N的重物匀速升高3m,又水平移动4m,起重机对重物总共做了多少功?
2、一位同学沿教学楼的楼梯从一楼匀速上到三楼,该同学上楼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课堂小结
本节课到此结束,你有收获吗?
当堂作业
1、下列实例中,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
B、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静止
D、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滚动
2、在甲、乙两图中,甲图地面粗糙、乙图地面光滑.质量分别为m,2m的两个物体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相同的距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图中F做的功小于乙图中F做的功
B、甲图中F做的功等于乙图中F做的功
C、甲图中F做的功大于乙图中F做的功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甲、乙图中F做的功谁大
3、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A、F1>F2
W1>W2
B、F1=F2
W1>W2
C、F1=F2
W1<W2
D、F1<F2
W1<W2
4、木块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2m,拉力做功为____J,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N;若木块重16N,在此过程中重力做功为_____J。
5、一个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25m,拉力撤销后,物体由于惯性又滑行了10m.若拉力做的功为500J,则拉力的大小为______N。
教学反思
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要认识功,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关于功与能的关系要逐渐渗透,本节教学设计定位在对机械功的了解和对机械功含义的解释。教师抓住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使学生理解功的含义,采用了从物理现象出发,列举大量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例中所述工作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建立功的概念的方法.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切实对做功的两个要素有所体会,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建立功的概念后,再从功的概念的角度分析事例,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过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补充一些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样就拉近了物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体验了概念的建立过程,即由现象归纳总结形成概念,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一步一步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关功的计算的教学,也摆脱了以往直接给公式的方式,是先借助学生自己劳动体念的实例使学生从功的成效有所不同的角度认识到功有大小,并自然地使学生理解了功的大小决定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再给出功的计算式。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计算功的公式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且也通过学生熟悉的过程,增强了对功的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