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6 18:57:34

文档简介

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l.C(从原文“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
可知这一说法错误
2.C(“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是徐复观的辩护之词,作者对此表示并不认同,因而此项说法错i
3.B(A项中“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于文无据;C项,原文中还说“没有实质性的伤害”;D项,这两方面是
不矛盾的,都是“玄德”的体现,都符合庄子自然无为的主张,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我之间的和谐)
4.B(分析错误。从材料二图2社交对象方面来看,“以熟人社交为主”的占比是57.6%,但这并不意味“近六成
的网民选择熟人社交”,而应该是“以熟人社交为主”)
5.C(“它将成为未来泛娱乐社交平台的头牌”判断不当,根据“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将是该领域的
领跑者”和“未来短视频社交应用要角逐出头部平台……需要做到一家独大才能发挥优势”的信息可知,只有
当短视频社交应用在资源和用户上做到·家独大时,才能成为领跑者)
6,①向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地区延伸与拓展,扩大长尾市场用户规模;②加大移动社交产品与视频结合发展的力
度,结合更多的泛娱乐内容,以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③抓紧实现即时通讯类社交的变革,短视频社交应用尽
快角逐出头部平台。(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7.B(“虽然壮年汉子没有领会刘佈堂的药方的意思”说法错误,原文“壮年汉子接过两张药方,放在一起看了看
头紧皱成一个疙瘩,片刻之后,他抬头望着刘佈堂,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坚定的光芒,他使劲点点头说,先生
我看明白了”表明他看明白了药方的意思
8.①¨第一味药千万不能少,也不能替换,弄错了后果可不得了!”刘佈堂这样说是在强调药方的第-味药是理
解情报意思的关键,“弄错了后果可不得了!”是强调情报的重要性;②“我开的药必須在半夜前吃上,可要记
牢了呀”刘佈堂这样说是在强调传递情报时间紧迫,必须在半夜前将情报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每点3分,意
9.①从结构上来看,照应文章标题,同时解开了上文关于另一张药方的谜团;②从人物刻画来看,不仅传达出刘
佈堂内心无比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凶残而愚蠢的敌人的嘲讽;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所展示的伟大智慧。(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0.C(原文标点: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
终富贵
11.D(“北郊祭天,南郊祭地”错,应是北郊祭地,南郊祭天)
12.C(“他既扩建寿州城池”错,是在下蔡扩建城池)
13.(1)等到契丹前来侵犯,杨承勋时任郑州防御使,召来历数他的罪过,杀了他。(得分点:“及”“寇”“
各1分,句意2分
(2)正值吴派遣猛将鲁公绾统率十余万人沿淮河逆流而上突然到达,跨越山岭建立营栅,俯瞰城中。(得分
点:“溯”“奄“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承信,字守真他的祖先是沙陀族人。杨承信的父亲杨光远,在后晋官至太师,封寿王。杨承信是杨光远
的次子,很小的时候就因父亲的恩荫而赐官,先任义武军(治定州,今河北定州)节院使领兰州刺史,历任宣武
平卢二军牙校。开运初年,杨光远占据青州反叛,少帝派李守贞等征伐杨光远,存粮吃尽,形势危急,杨承信的
长兄杨承勛劫持他的父亲投降,青州平定,杨光远死去。杨承信与弟弟杨承祚到朝廷请求以死謝罪,皇帝下诏
【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425B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
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
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
条件。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徳,甚至把仁义
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⑧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
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
故不为人所知。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
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
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
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
为的。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
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
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
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
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
使宽客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虛而待物”“不谴是非”,强
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
。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
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
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
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
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
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
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
无论是践行上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商洛市2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