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6 19:06:28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颋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
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20年5月2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
共同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线上庆祝活动。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国家常驻
联合国代表和近200位嘉宾“云聚一堂”
笫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致辞说,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及提升包容
性等第74届联大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第74届联大2019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
际茶日”,充分肯定了茶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价值,为深化茶领域合作提供
了新的契机,为茶赋予了新生命、新活力。茶产业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如果有效
应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将为恢复世界经济增添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联合国举办线上活动庆祝首个“国际茶日”》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相传,神农氏在野外以釜煮水,刚好几
片叶子飘进了釜中,神农氏发现煮好的“水”饮之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食
经》中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一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后将这些叶子称作“茶”。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写
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也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时,巴蜀先民已开始将茶作为贡品上供;汉代时,茶叶开始了
商品化进程;唐代制售茶业日趋兴盛,初创了茶马贸易,陆羽在《茶经》中一改中唐前
以“茶”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及至宋代,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斗茶、赐茶、贡茶等“茶”风盛行。搬家时邻居要
献茶”’客廴来要敬“元宝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北宋蔡襄写下
了茶学专著《茶录》,提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从茶叶
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一直讲到下篇的烹茶器具,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前,人们往往釆集生茶叶蒸熟捣碾,再加上米、姜、盐、葱、陈皮、香料、
生奶、油脂等配料一同煎煮,类似于喝蔬汤,因而饮茶被称为“吃茶η,茶汤本身被
称为“茗粥
直到陆羽的《茶经》立下“规矩”,茶叶才脱离了那些“重口味”配料,只需添加
少许盐以平衡苦涩。茶饼经过烤制和硏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带着细腻茶沫的
茶便煎好了,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宋代流行通过“点茶法”来斗茶,以此评定茶叶之优劣、技艺之高下。点茶时,茶
人将干茶叶碾成细末,置茶盞中,以沸水点冲,再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浡。“茶
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点茶对技艺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点好的茶汤
沫浡上可以写字、作画,这类茶艺被称为“茶百戏”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与现代饮茶方法相似的“泡茶法”直到明代废团茶、制散茶
后才成为主流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现代生产的、有茶名的
茶叶就有1100余种。根据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

〔摘编自《喜报!爱茶之人有了自己的节日》)
材料三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有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
泂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20年初,泂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据估算,目前洞庭山东山
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泂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这些年原有的
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换种了外地茶。有些树的树龄有七八十、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纠正了……错误”有误,原文为:一改中唐前以“荼”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2.(3分)D(“煎茶法”不是陆羽发明的,文中说,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3.(3分)B
(A项,中国不是以茶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也不是最不发达的国家;C项洞庭山碧螺春是“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D项市场上的碧螺春品牌“都是假的”太绝对)
4.(4分)①喜:举办“国际茶日”线上活动,很多国家参与,为茶产业带来新活力。②忧:受到疫情冲击,需要有效应对。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采用适当奖惩措施,禁砍老树;②采取有效手段对洞庭碧螺春进行检测和监管;③加大打假力度,遏制制假售假。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6.(3分)D(标题隐喻人生短暂,有误。)
7.(6分)①记叙了摘蚕豆、做蚕豆、吃蚕豆的往事;②表现了蚕豆脆嫩清甜的美味;③承接上文杨万里的诗句;④引出下文进一步写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6分)①蚕豆味美:对蚕豆的喜爱;②童年趣事: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③故乡生活:对故乡的眷恋;④母亲陪伴: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⑤惦记蚕豆:对原生态乡野美味的向往。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只写情感没结合文本的,扣一半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3分)A
10.(3分)B(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此处指何易于。故选B)
11.(3分)C
(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来往的达官显贵不为他不进言是因为何易于没有讨好他们。故选C)
12.(1)(4分)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乡的百姓呢?也不使罪祸牵连到你们。
评分建议:①宁,岂、难道;②爱,吝惜,译为爱惜、顾惜亦可;③蔓,牵连到、延及;④尔曹,你们。每点1分,共4分。
(2)(4分)向上级请求放宽(缴纳赋税的)期限,不想逼迫百姓,使他们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
评分建议:①上,向上级;②贷,放宽、宽免;③紧绳,逼迫;④出,卖。每点1分,共4分。括号内的“缴纳赋税的”可以不写。
13.(3分)①抒发对何易于的赞美;②表达对何易于考核中上的不平;③体现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④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⑤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
评分建议:第①点答赞美、景仰亦可;第②点答同情亦可;第③点答指责亦可。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县城距州刺史驻地四十里。刺史崔朴,曾趁春光从上游坐船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插在腰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朴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剌史与宾客跳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
益昌百姓多数就着山种茶树,得利私自归己。恰好盐铁官上奏皇帝请求重视专卖管理,诏书通知各地不准给老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后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还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损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铲掉茶树。小吏提议说:“天子下诏各地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掉,罪行愈加深重。小吏仅得一死,您难道能免除被流放荒远的海边吗?”何易于说:“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乡的百姓呢?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随即亲自放火烧掉了它。观察使听说这种情况后,认为何易于挺身为人民,最终没有弹劾他。
县里百姓死亡,孩子弱小、家业破败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俸禄,派小吏代为办理。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的,有老年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供给饮食,询问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之交谈,为他们分辨是非。罪小的劝导,罪大的杖罚,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给小吏处理。
我路过益昌,有一个知道何易于治理情况的人,说:“皇帝设立上下制考核官吏来劝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仅评为中上等,为什么?”我说:“何易于督促赋税怎样?”答“请求上级宽容限期,不想逼迫百姓,不想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监督劳役怎样?”答:“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希望优待贫苦人民。”“对过往的权贵的馈赠如何?”答:“除了凭证外什么东西都不给。”“捉拿强盗怎样?”答:“没有强盗。”我说:“我在长安,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官的好坏,说‘某人任某县令,评为上下等,通过考核升了官’。问他的政绩,就说‘某人能督促缴纳赋税,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监督服劳役,节省经费(度支:官名,主管天下的贡赋租税);某人处在要道,能够得到来往的显要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捉拿强盗若干。’县令能得到上下等的就是这样。”
我认为现今身居高位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有人才时,又有谁能了解、赏识呢?再说,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因为有史官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A(“归隐的愿望”无中生有。)
15.(6分)①直抒胸臆。“归兴尽”表明作者打消回乡念头,屈就赴职的意愿。②借景抒情。借眼前的狂风烘托仕途坎坷的失意、凄凉。
评分建议:第二点手法答成以景结情亦可。每点3分,手法1分,思想情感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3分)B(行云流水:
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比喻文章洒脱自然,不做作。天衣无缝:计划周密,不露形迹,无隙可寻;也用以称诗文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浑然天成:自然形成,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用以形容才德或文章等自然完美。悠然自得:神态从容,心情闲适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遇到紧急或危难的情况时,仍能沉著镇定而不惊惶失措。故选B。)
18.(3分)A(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A。)
19.(3分)D(画线句子缺少主语,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两项。故选D)
20.(1)(2分)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
(2)(2分)事情不亲眼所见不亲耳所听,却凭主观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3)(2分)还是推究他成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评分建议:每小题每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四、写作(66分)
21.微写作(6分)
①赞同第一种说法:林黛玉和贾宝玉。理由如下:
“阆苑仙葩”指林黛玉。“仙葩”指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因其有通灵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瑛”即美玉。“枉自嗟呀”指林黛玉因悲伤而叹息,“空劳牵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挂牵。“镜中月”“水中花”指宝黛爱情最后是一场空。“流不尽的泪珠儿”“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既指绛珠仙草化为林黛玉以泪还情,也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②赞同第二种说法:薛宝钗和林黛玉。理由如下:
“阆苑”指蘅芜苑,有“更见仙花馥郁”为证,以牡丹喻宝钗,是为“仙葩”。“美玉无暇”,指林黛玉,她如玉般“质本洁来还洁去”高尚纯洁的品性。“有奇缘”指宝黛爱情有缘却无果,“无奇缘”指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却被抛离。“枉自嗟呀”指林黛玉因悲伤而叹息,“空劳牵挂”指薛宝钗因独居而牵挂。“水中月”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相合,也是其命运的暗示。“镜中花”指薛宝钗虽然与贾宝玉结为夫妻,最终还是一场虚幻。
③赞同第三种说法:史湘云和林黛玉。理由如下:
“阆苑仙葩”指史湘云。大观园可作“阆苑”,怡红院中植海棠树,《红楼梦》中有“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诗句,暗指湘云和其丫环翠缕,六十三回掣花签,湘云掣出的是海棠,暗示他和贾宝玉的“奇缘”,湘云也有契合“金玉良缘”的金麒麟。“美玉无瑕”指黛玉,十九回的“玉生香”说的是林黛玉。“水中月”和黛玉联诗的“冷月葬花魂”一句也是其命运的暗示。“枉自嗟呀”指林黛玉因悲伤而叹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指林黛玉以泪还情,泪尽而亡的结局。
④赞同第四种说法:史湘云和妙玉。理由如下:
“阆苑仙葩”指史湘云。将大观园比作“阆苑”,怡红院中有关于海棠的诗句“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史湘云的丫头名翠缕,六十三回掣花签,湘云掣出的是海棠,暗示他和贾宝玉的“奇缘”,湘云也有符合“金玉良缘”的金麒麟。“美玉无瑕”,指妙玉。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妙玉册页上画着一块美玉。“世难容”曲子中说妙玉最后是“无瑕白玉遭泥陷”,也点出美玉是指妙玉。“没奇缘”“有奇缘”几句是贾宝玉对她们的咏叹。
评分建议:①观点鲜明;②言之有据;③结合诗句;④结合原著;⑤语言通畅。若有其他理由,能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22.作文(60分)
评分细则: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说13岁的“钟美美”走红网络。材料的第二句话是讲对这种“少年网红”现象,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理解材料时,要重点抓住“少年网红”这一关键词,无论怎么立意,都要围绕“少年网红”这一主题,不可偏离。
2.立意
(1)持反对态度,少年网红不可取
①被关注被评价却也被打扰;
(负面评价带来精神负担,正面过高评价又助长虚荣,导致自我认识偏差,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②过早地崇尚享乐,专注于娱乐,失去应有的天真;
③耽误时间,消耗精力,心理浮躁,影响学习;
④为走红不择手段,以假恶丑博得关注,价值观扭曲。
⑤……
(2)持赞同态度,少年网红又何妨
①个性发展,提升自信;
②分享生活,获得快乐;
③注意力经济,少年就可以创业;
④打破封闭的社交圈,改变传统社交方式;
⑤获得更多网络资源,成长有更多可能性。
⑥……
(3)持辩证态度,区别看待缘何而红
万物互联时代,少年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分享生活,少年可不避网络,却不必刻意求红。如果在文化、科技、精神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所引领,则值得肯定;如果仅是为了博关注、赚流量而进行庸俗的、盈利性的表演,则应当遏制。
3.写作注意点
(1)写作时应该从材料出发,谈对“少年网红”看法或者思考。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抒情,都应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最好能结合现实,究本质,挖根源,析利弊,提措施。
(2)题目要求写“发言稿”,作文时要符合“发言稿”格式。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思想性和思辨性的文章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54~60;二类48~53;三类42~47;四类36~41;五类24~35;六类24分以下。
3.特别说明
【立意】
①文章立意要与材料相关,且对“少年网红”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如出现貌似说“少年网红”实为贴标签的作文,应定为五类卷。
②如脱离“少年网红”
这个话题,只写要“好好学习”,“肩负时代使命而奋斗”,“爱国”,“科技兴国”等,应视为不切题,不得超过36分。
③立意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定为六类卷。
【文体】
发言稿中记叙性文字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性文字要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
要求:①观点鲜明;②条理清楚;③语言简洁;④格式规范(题目、称谓、问候语、正文、祝福语、致谢等),格式不规范者,酌情扣1~4分。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应在41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阅卷者应秉持公心,以欣赏的眼光,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35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⑤慎打34分以下作文。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18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9分。
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39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9分;300字左右,10~17分;400字左右,18~26分;500字左右,27~34分;600字左右,35~39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③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34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18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9分。
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⑤缺作文题,扣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