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实验方案→一步一步落实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答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细胞膜的初步认识及有关实验的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张显清晰的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完成实验的设计,自然过渡到知识的讲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知识方面,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各种细胞形态特征以及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能力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新教材第一模块第三章第1节,是细胞结构的最外层,是细胞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着直接的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教材着重实验和生活事例,从“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生活的联系”使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树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二、能力目标:
1.进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熟练操作显微镜。
2.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体验细胞膜的制备”实验,养成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实验技能的巩固提高。
二、教学难点:
1.形象地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2.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5min)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带领同学们一起回忆初中时学过的细胞,用PPT展示细胞模式图,引出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观察图片,回忆初中学习的知识,回答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以及细菌原核细胞的结构。 回忆已学知识,诱思导学。
探究一: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指出科学家认为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提问:细胞膜真实存在吗? 同学们思考,理解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教育家夸美纽斯:“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用问题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教师在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并介绍科学家用显微注射有色物质的方法。并引出下面将探究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确定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同学们分析资料的能力。
回忆前面所学的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提出细胞膜是细胞的一个结构,细胞膜也应该含有这六大物质,提问:但最主要的是什么?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并思考细胞膜的成分。 中国教育学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用复习的方式,让同学利用以往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分析材料。给出欧文顿等的实验作为材料。提出问题:1.根据这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我们可以如何检验的细胞膜的成分吗?3.如何实验?说出实验思路。并引出要完成这个实验必须要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分析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联系前面所学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出鉴定方法。 通过联想,讨论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同学们分析的能力。
探究二:细胞膜的成份 师生互动设计提取细胞膜的实验,首先选择实验材料,指出这种细胞应非常简单,最好就只有细胞膜。提问: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细胞呢? 学生回忆思考讨论,得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最好的实验材料。 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全面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选择材料的重要性。
用一连串的问题,揭示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思考,理解细胞吸水涨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据此,我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
根据原理预测实验现象。 看PPT内容,直观感受红细胞的破裂和细胞膜的存在。
总结实验,并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介绍离心方法,让学生掌握离心。 讨论,思考。 点拨方法,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获得了纯净的细胞膜后,老师联系前面提到的设计思路,和学生一起确定细胞膜的成分。并指出与科学家研究结果一样。 思考,理解,联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进行回答。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我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实验,来鼓舞同学们,使同学们树立信心。
教师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并联系到生活实际 以一首关于细胞膜的诗歌,联系本节课前面设计和讲解的两个实验,提出并深化细胞膜的“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以及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这两个功能。对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教师将利用PPT中的图片,以及简单动画的形式来形象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有哪些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跟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并观看PPT视屏,理解细胞膜的三个功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表现出了细胞膜的功能。 爱因斯坦曾说:“需要深入研究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不能为知识而知识。”因此我让学生明确细胞膜功能,并联系生活实际。
介绍细胞壁 简要向学生介绍细胞壁的成分,功能。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可不可以用来做制备细胞膜的材料 ” 思考,回答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明确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课堂总结 对本堂课的内容做一个回顾,突出重难点,突出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设计方法。并设置习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 回顾总结,思考答题。 让学生对细胞的边界系统有个全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
蛋白质
1、成分 脂质
糖类
2、实验
①目的:制备细胞膜
②材料:成熟的红细胞
③原理:渗透作用
1.将细胞于外界环境分隔开
二、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引导过程,学生能重新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和相互补充以及教师适当的解析,使学生从探索发现上升到知识构建,培养了学生科学推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与科学家实验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难度大,但只要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很多结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推理得出的。教师要好好的把握教材并对学生积极表现进行鼓励,让课堂氛围活跃。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习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