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基础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基础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16 20: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基础检测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7,沈阳)记载历史的年代,一般都说公元多少年或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元年”是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纪年方法。这种通行的公元纪年与哪一宗教有关(D)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
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C)
A.古代希腊B.古代日本C.中古欧洲D.近代俄国
3.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C)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所灭
4.“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C)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5.关于10~12世纪西欧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A)
①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②十一二世纪,西欧有的城市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
③十一二世纪,西欧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获得了自治权
④西欧城市比中国宋代城市的规模大得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1112年,激愤的法国市民高呼口号,拿着剑斧、弓矢、木棒和毛枪,高喊:“公社!公社!”冲入主教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以上材料反映的是(C)
A.政教之争B.十字军东征C.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7.十一二世纪,西欧“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所反映的是(C)
A.地主的要求B.农民的要求C.市民的要求D.贵族的要求
8.依据下边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该国家是(D)
A.希腊
B.马其顿
C.波斯
D.拜占庭帝国
9.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的执政者是(A)
A.孝德天皇B.穆罕默德C.圣德太子D.汉谟拉比
10.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B)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利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11.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高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B)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12.下列关于穆罕默德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C)
A.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
B.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
C.把阿拉伯帝国扩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13.有关阿拉伯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②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③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④《荷马史诗》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2017,乐山)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15.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历史知识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l)写出图一中的字母所代表的相应等级的成员并说说当时的主要财富是什么?(5分)
答:A:国王;B:大封建主;C:小封建主:D:农民。土地。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特点。(4分)
答: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和各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的人就是封主的附庸,要效忠封主,要为封主服兵役,但这种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和受封的封主和附庸之间。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封臣、封君之间的权利、义务。(4分)
答: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2分)
答: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当时的城市见模不大,一般围有城墙和供守望用的城堡。……”
材料二10世纪西欧主要城市(见右图)
(l)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国家?(3分)
答: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
(2)城市争取自治权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3)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其中市民为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例子发生在哪个国家?(3分)
答: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法国。
(4)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自由与自治。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各有哪些权利?(4分)
答:在自由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5)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有何意义?(2分)
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二
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外国文化的?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作什么?它是何时开始实施的?(3分)
答:学习模仿。大化改新。公元646年。
(2)日本对外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当时的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答: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材料二中的发生在何时?这次改革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3分)
答:8世纪前半期。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出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共同特点。(4分)
答: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材料三中的大帝国指什么?你从材料一、三中的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中国历史上的清王朝。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
“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忍受苦难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
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l)以上材料所宣传的教义分别属于哪一种宗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宗教是什么?
4世纪时,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材料三所反映的宗教的创始人是谁?(6分)
答:材料一:佛教;材料二:基督教;材料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穆罕默德。
(2)材料二中的“救世主”是谁?这种宗教产生于哪一地区?这种宗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3分)
答:耶稣。巴勒斯坦地区。圣诞节。
(3)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种宗教的主张中,相似之处是什么?(2分)
答:主张忍耐顺从。
都城:君士坦丁堡
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灭亡: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