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540010312400八年级期末化学考试
实验探究题练习
一、探究题()
277749045580301.???如图1所示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______,此外,使用酒精灯时,还需要注意______(写出一条)。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应注意: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进行实验时,某同学先对试管进行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却发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要用______刷洗,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______。
(5)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液体取用______;固体只需______即可。
(6)制取气体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按图2组装连接好仪器后,先将______,再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__,则装置不漏气。将手移开,一段时间后,又会观察到______。
(7)如图3所示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正确的读数方法为______。若俯视读数,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最近对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家庭使用的液化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______,酒精是______,液化气是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2)点燃液化气,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______(填序号).
①发出蓝色火焰;②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③发光、放热;④产生浓烟;⑤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液化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火焰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的,______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液化气灶上烧开水时应用液化气的______加热.
(4)为了探究液化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液化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______和______.
(5)小明发现家用液化气燃烧时在锅底会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3.???物质的构成与变化。
现有以下6个变化:
a、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给水通直流电;
c、镁加入稀硫酸溶液中;
d、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e、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f、利用硝酸铵溶于水营造“低温小环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变化的代号,下同)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
(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_。
(3)在反应a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______。反应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操作
现象
结论
将蜡烛点燃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4.???怎样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5.???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也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请将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写在横线上。
(1)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______;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别人______;
(4)将锌粒直接投入口朝上且直立的试管中______。
2694940205105393192016071856.???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之一,下列实验均使用了酒精灯。
(1)实验1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该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______(写一条)。
(2)实验2中木炭在空气中引燃后的现象是______,木炭燃烧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3)实验3中细铁丝底端绑一根火柴的原因是______,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此实验中集气瓶底留水的作用是______。
(4)若在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着火,应该______。
35458409283707.???(1)实验室中,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要先把玻璃管口______,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______,将其插入。
(2)检查右图装置的气密性时,应当______,观察______。
(3)对洗涤过的干净玻璃仪器的要求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______。
8.???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过氧化氢(H2O2)生成氧气(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过程:
【假设】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质量、同浓度的H2O2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和水泥块,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进行实验】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1)______,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2)______,。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1
2
反应物
5%H2O2
5%H2O2
催化剂
1g水泥块
1gMnO2
时间
165s
46s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3)______。
【反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或水泥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二氧化锰(MnO2)和水泥块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4)______是否改变。
【实验拓展】H2O2生成O2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探究实验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
缓慢有少量气泡冒出
(5) ______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
迅速有大量气泡冒出
请你设计: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热水、冷水、5%过氧化氢溶液、15%过氧化氢溶液
探究实验二:(6)______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一支试管加入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8) ______
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大
取一支试管加入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试管放入盛有(7) ______ 的烧杯中
(9) ______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Ⅱ)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进(填“m”或“n”)
(Ⅲ)装置E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未看到“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若实验成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③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Ⅰ)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在A、B、C中选)。
(Ⅱ)一般不选用碳酸钠粉末替代大理石,原因是______
(Ⅲ)如图F所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将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一半烘干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干燥的纸花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实验室选A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原因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上述装置中的______(填序号),用该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改变此反应的速率需要加入一种黑色固体药品是______,它在此反应中起______作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芳用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
34753551189355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
(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的物质是______(填序号)。
A.蜡烛????B.红磷???C.硫????D.木炭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该药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2)中集气瓶与烧杯中均有水,集气瓶中的水的作用是______;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______。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東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9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12.???如图是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及探究其化学性质的装置图。请回答: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是: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可选用D装置,理由是______;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选填“a”或“b”)进入。
(3)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4)观察F装置中的实验现象: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生成了______的固体小颗粒的缘故。
(5)如图G所示,铁丝在氧气中剧燃烧,______,生成黑色固体,而瓶底预先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13.???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I中: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______,其中乙试管中的气体有______性,因此可用于焊接金属时使用。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实验Ⅱ中,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将集气瓶上方空气分成五等份,并做好记号,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如果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测得的结果会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3)实验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请你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
(4)如图Ⅳ所示,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称量燃烧前(镁条)、后(石棉网上灰烬)的质量,发现不相等。
①小明认为镁条燃烧后“石棉网上灰烬的质量”应较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增加,而小康则认为质量应减少。试陈述两位同学的理由:______。
②若使上述镁条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如何改进?
???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方案三】如图5(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
2190115257873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______。
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氯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表示为(图6所示):
氨气的化学式为NH3,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______(任写一条)
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有(任写一条)____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____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是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部分实验图示,请根据实验图示说出实验目的、现象、结论、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
验
图
示
实验编号
实验④
实验
实验⑥
实
验
图
示
(1)实验①中,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______(木炭、磷、铁粉)。
(2)实验②中,观察到烧杯A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3)实验③中,将溶液进行过滤的操作时,玻璃棒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4)实验④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属于软水是______(A或B)杯。
(5)实验⑤中,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MnO2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当观察,到燃烧的木条______,证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1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观察到两套装置中的现象有何不同?______。
(2)上述现象说明了______。
(3)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I所示的实验方法,优点是______(写一条)。
???甲同学为探究分子性质,设计了图1所示实验。
(1)该实验中观察到a烧杯中溶液变红,微观解释为______。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操作如下:
Ⅰ.向B、C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Ⅱ.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①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②对比甲同学的实验,乙同学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写一点)。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联氨(N2H4)溶于水形成联氨溶液。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说明______,再向其中滴加氨水,酚酞变红,说明______。
(2)实验2(如右图实验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通过与实验1对比可知______。
(3)该兴趣小组又同时做了实验甲和实验乙,发现两组实验中的A烧杯现象一致,但实验甲所需时间更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实验室制取氨气进行“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查阅资料】(1)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2)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能生成氨气、水和氯化钙,实验室可用此方法制取氨气。
(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到氨气变成蓝色。
【进行实验】如图是制取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
(1)若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氨气的装置是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所制取的氨气,通入内有一团蘸有无色酚酞试液棉花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花变红色。
【提出问题】(1)氨气显碱性吗?(2)氨水显碱性吗?
【实验验证】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无色酚酞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纸质小花进行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Ⅰ和Ⅱ纸花不变色,实验Ⅲ纸花变红
【实验结论】______显碱性
【交流反思】
(1)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氨气溶于水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铵根离子和______,所以氨水显______性;
(2)根据探究结论可知,能用于干燥氨气的干燥剂是______(填序号)。
A.生石灰????B.浓硫酸????C.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