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生命科学学院
授课年级:高二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 授课日期:
教材:浙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以染色体为知识链,以配子生成和融合为核心,提示染色体与遗传的内在联系。而本节课主要就是讲述配子的融合过程及其多样性,既是对前面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础知识的巩固,也为遗传与变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下的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生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也随之淡忘;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唤起学生们的部分记忆,也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所以,此时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另外,此阶段的学生基本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有一定的创新力。加之学生们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同学们对生殖这方面的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可以利用探究的方式学习,以便习得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将课本上的模型构建放到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建构模型,不限材料,但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演示完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通过课后的合作探究和制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指导,以模型建构理论为辅助,边教边学,边演示边学习,提高集体授课各环节效率。
通过生动地动画,让学生自主总结受精的过程和主要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再进行总结和深化,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落实新课程标准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原理。
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行为的变化。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系统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珍惜生命。
体验合作创新建模过程,感受合作、创新及成功的喜悦。
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名词及其内涵。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及其多样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4’) 多媒体展示母猪和猪仔的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一窝猪仔会不会都长得一模一样啊?为什么同是一只母猪所生却不一样呢?讲述:同一只母猪所生的猪仔长相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受精卵的差异性。而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来的,因此受精卵的差异主要是精子和卵子的多样性造成的,那精子和卵细胞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回答:不一样。 教育家夸美纽斯:“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用问题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探究一(13’)探究二(10’)探究三(8’)贯穿总结全文(3’) 这个过程就涉及我们学过的减数分裂,那下面我们先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一下他们组的模拟过程。结合其它组同学的评价,肯定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同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不科学的地方。以只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为例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提问:1、图中所示的精原细胞含有几对同源染色体?若不考虑交叉互换,这种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类型的配子?若考虑交叉互换,又是多少种?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的类型情况。(课件演示,并提出问题)问题1:不考虑交叉互换,这种精原细胞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问题2:若考虑,又是多少种呢?好,下面我们再请两个小组为我们演示一下这个过程,不管他们演示的是几对同源染色体,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们演示过程的科学性及最后配子的类型情况。结合同学们的演示及同学们的互评,老师做出鼓励和评价。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演示,请各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类型有多少种?讲述:通过刚才的总结我们知道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产生2的n次方种配子,那么,对于我们人类,男性能够产生多少种类型的精子?女性能够产生多少种类型的卵细胞?这么多精子和卵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形成受精卵?请同学归纳受精作用的概念。好的,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精子 和卵细胞到底是如何通过受精作用而结合成受精卵的。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注意受精作用的过程和特点。(播放受精作用动画)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出现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应该可以很清楚以前说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吧。好,受精卵就此形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受精卵是如何成长的。(展示受精卵在输卵管中运输到子宫,发育成胚胎,最后发育成幼儿的图片)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来之不易,一个成熟的男子一次能产生2亿到3亿个精子,但最后能到达卵细胞周围的只有几十到几百个,最终能完成受精作用的就只有一个,受精卵发育成新生儿还要经过十月怀胎,在这些过程中,只要有任何意外,都会让我们提早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吗?最后,我们回到这节课开始时的问题:一只母猪所生的小猪仔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 第一小组上台演示模拟过程,并做适当解说。其它小组聆听并做出评价。结合图解,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第二和第三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模拟过程,其他成员观察并思考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回答问题,总结归纳。观看动画,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总结受精作用的特点。思考相关问题,并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有关问题。分组讨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问题驱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推动教学进程。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同学互评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鼓励和总结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总结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推理能力。师生共同解决疑惑的问题,强化对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中国教育学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用复习的方式,让同学利用以往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感激父母。呼应开头,使整节课浑然天成。
板书设计
配子的产生
否 是
1 2 4
2 4 多于4种
3 8 …….
4 16 …….
n 2n …….
受精作用
胚胎 新生儿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如减数分裂过程的小组模型建构活动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技能训练夯实基础
归纳总结受精作用
动画模拟直观展示
总结归纳并引出新问题
再演示加深感性认识
分析推理,突破难点
模拟演示,突破思想难点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
是否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产生的配子类型数
发育
受精卵
卵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