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回忆我的母亲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衙门(yá) 私塾(shú) 佃农(tián) B.妯娌(zhóu) 勉强(qiǎng) 客藉人(jí)
C.榨出(zhà) 和蔼(ǎi) 不缀(chuò) D.溺死(nì) 慰勉(wèi) 周济(j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3(2020·辽宁昌图实验中学月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丹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滞,它的每一步跨越都将推动教育观念的前进。
修改:将“停滞”改为“停止”。
B.我市慈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慈善的社会氛围。
修改:将“人人参与”与“人人关心”调换位置。
C.打造中国品牌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企业销售利润的报表上,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工匠精神。
修改:在“精神”后面加上“的使命”。
D.通过一系列“碧水工程”相关举措的实施落实,丹东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修改:去掉“实施”或者“落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手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叙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四川仪陇人.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实的_______________(体裁)。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6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7“我”怎样报答母亲的深恩?
8选文第三段“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不能互换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2020·安徽宿州十三校期中联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开在心灵里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上,因春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故意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就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饹面吃。”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儿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学习一直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我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儿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
9根据文章内容和思路,梳理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
名落孙山,暴怒无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母)月下劳作,心酸落泪→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说说加点词的含义)
1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荞麦”在文中的作用。
素养升华
13仿写句子。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老师是_____________,他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正是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综合性学习。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 下面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请写出两种。
【扬家风】
(2)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扬___________
学法点拨
【典型例题】阅读课文,你能从中看出朱德的母亲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参考答案】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深明大义,热爱劳动,坚强不屈,朴素的阶级意识,有远见,力图摆脱贫困和压迫,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技法点睛】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形象的试题,大致涉及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成因。环境是人物的活动场所,所以,在探究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需要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分析写作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具体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通过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
(4)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一般都是作者对人物的分析和感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结合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进行分析归纳,就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社会或时代意义。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方式概括:××是一个……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的什么做法,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D 解析:A项中的“佃”应读diàn;B项中的“藉”应为“籍”;C项中的“缀”应为“辍”。
2.D 解析:“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这与后面的“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矛盾。
3.A 解析:A项“观念”不能“前进”,“前进”应改为“提升”
4.D 解析: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5.朱德 玉阶 回忆录
【阅读理解】
6.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选文的第一、二段有这两句话:“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就表现在这两方面。
7.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
8.因为“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这两个词语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所以不能互换。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着”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所以“创造了”和“创造着”两个词语有着先后次序,不能互换位置。
9.田间劳作,心情烦乱 秋季开学,失魂落魄 决定返校,激动万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和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横线前后的示例以及题目要求,可以看出所填内容由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组成,所以可以根据题目中的示例先划分出文章的层次,然后根据文章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0.(1)交代了“我”和母亲撒播荞麦种补苗的原因,借恶劣的环境烘托“我”因落榜而烦乱的心情;为下文描写“荞麦花开遍了田野”及“我”重拾信心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有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作用。
(2)“杂草丛生”指“我”不甘心务农,上学的愿望“疯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心里当然不会长草,这是说“我”此时心事重重,根据前文可知,“我”渴望复读的念头不住地滋生。
11.示例:母亲在荒地上种荞麦,并坚信它能开花结籽,表现了母亲的自信乐观;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耐心劝“我”返校复读,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为了给“我”做一顿美味的饸饹面,在月下坚持劳作,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人物在文章中的种种具体行为来概括出性格特点。
12.“荞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荞麦”象征着母亲勤劳朴实的品质;“荞麦花”则象征着“我”美好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事物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荞麦”贯穿全文,很明显是文章的线索。“荞麦”能在荒芜的山坡上开花结籽,则是象征着母亲不辞劳苦,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的品质。“荞麦花”最后能结籽,则象征了“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素养升华】
13.示例:一个普通的人 祖国千百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 千百万教师培育了和培育着祖国的未来
14.(1)①学习(记住)祖训;②向长辈(父母)学习;③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2)身教 家风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