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入新课
材料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材料一,找出“小中国”和“大中国”分别对应的朝代。
历
史
遗
址
卢沟桥(修建于金朝)
元大都遗址公园
应县木塔(修建于辽朝)
西夏王陵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回到那些朝代,感悟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辽夏金元的统治》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辽夏金元时期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突出元代国家统一,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
学
目
标
时
空
坐
标
知
识
结
构
辽
与
西
夏
辽
(1)民族生活: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政权建立: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辽
(3)职官:设置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农耕民族事务。
(4)宋辽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藩汉分治
内容:南面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与渤海人;:北面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數民族。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
实质:仍然是阶扱统治。
原因:南北经文发展水平不同;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封理文明
作用,①肯定保护汉封建文明②促契向封建制过渡
③有利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④(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但在少數民族区域实行落后旧制则不利社会进步。
西夏
(1)民族: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政权建立::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官制: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4)地位: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元昊
材料: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建立
(1)民族生活: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政权建立:1114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
举兵反辽,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
(3)与宋关系:1125
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燕京: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金
入
主
中
原
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金史·太祖记》
制度
猛安谋克制:
(1)名称: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并保持了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2)内容:
①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
②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性质: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4)作用:①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②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③出现"大定之治”
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盛衰
(1)盛世现象:12世纪后期,金世宗
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他被誉为“小尧舜”。
(2)走向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不烦扰,不更张,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雍为人仁厚不用兵,北人谓之小尧舜。
——刘祁《归潜志》
问题探究
材料
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依据材料,思考辽宋夏金时期民族迁徙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蒙古
(1)时间:1206
年
(2)首领: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
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
”的尊号。
(3)征战:此后半个世纪,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崛
起
到
统
一
萨班灵骨塔遗址: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与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统一
(1)政权建立:1260
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
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
(2)四大汗国:在被征服地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后,形成了四大汗国,名义上它们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4)巩固统治: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点拨:
一、民族融合、中外交流,蒙封建化、元朝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赞扬文天祥是从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来看:①蒙古军烧杀抢掠,文天祥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②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制度
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制度
行省制
⑴原因
:①元朝疆域辽阔②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2)内容?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吐蕃地区,则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制度
(3)
特点:
①地位:具有双重性,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②体制: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可以说使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③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实力坐大的积习
④区划:
打破了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意义、行省制度便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但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比较
问题探究
材料
元代行省制度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汉代的地方豪强称霸一方、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例子,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李俊刚、韩冰:《元代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结合材料八,分析行省制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民族
1、蒙古族:
(1)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2)演变: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移居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
人,即回族的前身。
2、四等人制:(民族歧视政策)
民族
3、民族融合:
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②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③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
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成因
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成因
(1)根据征服先后顺序以及投降与否给予征服民族不同的政治地位。
(2)元朝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文化,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农耕文文明,设置等级制度强调自身政治权利的优越感。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加深,元朝控制的广大的统治区内的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4)元政权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各民族人民迁徙,以巩固统治、防范各族人民起义。
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着局部的统一,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兼并战争、分裂割据使人民更加渴望统一,而许多统治者也致力于国家统一,为实现统一作出了重大努力。
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统一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统一是各民族的自然选择。
统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任何破坏统一的阴谋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问题探究
材料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民族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如在法律上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可向司法部门申诉。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赔付烧埋钱。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下册
根据材料,概括元实行四等人制的原因、划分依据及表现。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的和议
双方
时间
主要内容
评价
澶渊之盟
北宋辽
1005年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③双方撤军,各守边境;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
①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②双方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夏和议
北宋西夏
1044年
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赐”;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绍兴和议
南宋金
1141年
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南宋向金送交“岁供”;③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
①南宋实力进一步削弱;②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
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②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③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重大事件)
辽(契丹)
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战:澶州之战和议:澶渊之盟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战和议:宋夏和议
金
女真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上京)燕京(中都)
战:灭北宋南宋抗金和议:宋金和议
南宋
汉
1127年
赵构
临安(今杭州)
元
蒙古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战:灭南宋统一全国
辽夏金元时期各政权概况
课
堂
小
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金朝的建立与制度
辽朝的建立与制度
西夏的建立与制度
金朝的鼎盛与衰落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