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
《气温》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天气的概念,这是本章第二部分内容的开始。在了解天气的概念后,紧接着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在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气温是一个从属天气的要素,和其他天气要素是并列关系。气象学是强调观测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天气要素的学习,一定要强调学会观测。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理解天气的概念。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了解百叶箱的作用。
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能力目标:1. 学会测量气温。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及要素;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
五、教学准备
1、天气预报信息。利用当地当天的天气预报信息,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锻炼读图和分析能力,并且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物材料。利用百叶箱实物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及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或目标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选择两名同学,扮演天气预报播报员,演示播报准备好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将天气预报信息展示在PPT上。
活跃课堂气氛之后,提问:天气预报中包含哪些天气要素。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了解天气预报中含有的天气要素。 观看学生演示的天气预报播报,思考问题。 将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带入课堂,让学生参与播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趣味性强。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解决重难点活动一:天气 ppt上展示天气的定义;从简单的漫画分析过渡到实际的天气预报描述,该过程可提示或者进行示范描述。
组织学生思考问题,问题展示于ppt,“天气的时间特点”,通过词语分析,进一步了解天气的特点。
补充练习,由不是描述天气的选项引出气候的概念,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学习天气的概念。
观看漫画,用自己的话进行天气预报描述,进一步了解天气的特点,与气候进行比较。 学生将自己的前科学概念与课堂中的科学概念进行比较,重新进行概念转换。
发现并提出问题,比较学习法。
解决重难点活动二:气温 通过天气预报的最关心的要素引出气温的定义;介绍测量气温的工具和常用气温度量单位,补充国外的常用气温度量单位;
重点介绍百叶箱的使用和原理;百叶箱的颜色、高度、内部的温度计数量及种类、朝向及其原因介绍。
进行适当的习题练习,重点分析百叶箱。 观察百叶箱,思考百叶箱的作用。 通过读图和实物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解决重难点活动三: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引出气温与生物的影响
1.解释动物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举例:狗。
2.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3.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举例:香蕉、雪莲。
介绍世界最高温和最低温。
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得到常用的御寒抗高温办法,以及极端天气的危害。 了解温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联系生活,锻炼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
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视觉冲击,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效果评价 PPT展示练习题请学生进行解答。 练习巩固。 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以便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