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17 11: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两大物质结晶的方法,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溶解相关知识基础上,反向推导如何从混合物中重新分离物质,同时也为下面污水处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整个章节中,本节课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此外,教材中从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入,诠释很直观、明晰,便于学生整体学习和掌握。并且,在教材中充分结合生活中的物质进出细胞的现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便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方法。
能对不同的物质选用正确的结晶方法。
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结晶的实例。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 进一步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难点: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五、教学准备
1、视频资料。利用视频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实验材料。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及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或目标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闪闪的红星》电影潘冬子运盐片段,分成三段,要求学生观看的同时根据视频中的内容思考问题。
运盐:如果你是潘冬子,你有什么办法把盐安全地运出去?
藏盐:潘冬子的竹筒里明明装的是盐水,敌人砸破了竹筒,为什么没有尝出咸味?竹筒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潘冬子把盐水“藏”在了哪里?
取盐:回到山上的潘冬子是怎么把盐“变”回来的?
由此引出蒸发溶剂结晶分离物质的方法。 观看视频,参与教师的引导活动,根据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再通过板书和媒体呈现,达到学习目标的强调与巩固的作用。
解决重难点活动一:蒸发溶剂结晶 停留取盐场景图片,提问结晶的概念,总结视频中涉及的结晶方法之一——蒸发溶剂结晶。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的溶解》当中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蒸发溶剂结晶的原理,分析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中的各成分发生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海水晒盐过程,分析出汗后衣服上有白色粉末现象。 在教材中找到结晶的概念,根据物质溶解相关知识来解释蒸发溶剂结晶的原理,分析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中的各成分发生的变化。 通过图片引出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读图和概括能力。通过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其实践价值。
解决重难点活动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提问:除了蒸发溶剂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析出晶体。
实验:冷却70℃硫酸铜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尝试解释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原理,分析冷却过程中溶液中的各成分发生的变化。
根据常见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图思考为什么提取食盐时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比较两种结晶方法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掌握两种方法的原理。
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观察实验现象,尝试解释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原理,分析冷却过程中溶液中的各成分发生的变化。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思考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并进行比较。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比较,来提升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其实践价值。
学习效果评价 请学生依据板书框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PPT展示练习题请学生进行解答。 归纳总结。
练习巩固。 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以便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