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17 11: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通过前一章“天气与气候”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行为会产生影响。本章内容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生物体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以及生物体对环境的影响是如何做出相应的反应的等有关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植物应对环境各种刺激因素所作出的生命活动调节,即植物的感应性,包括植物的感应运动和向性运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此外,教材中安排了一个实验类的探究活动,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呈现,可以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就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能够区分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以及对外界其他刺激的反应。
能力目标:1. 尝试判断和解释生活中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2. 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 植物的向性运动。
五、教学准备
1、视频资料。利用视频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预备实验。课前的准备实验,让学生亲手种植蚕豆或绿豆,亲身体验种子发芽的过程,切身体会植物的向地性,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便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及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或目标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猫和老鼠》视频片段,提问老鼠为什么要偷猫的牛奶以及老鼠见到猫为什么要逃跑,引导学生得出生物在面对环境刺激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即生命活动的调节。设问:植物是如何应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之植物的感应性。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发现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思考植物如何应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视频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解决重难点活动一:植物的感应性 提问:什么是植物的感应性。
展示向日葵、植物根和茎、捕蝇草应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分别受到何种因素影响,引出植物感应性的概念。
观察图片,理解植物的感应性。 利用图片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由自然现象观察发现问题,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加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重难点活动二:感性运动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植物的感应性现象,进行含羞草实验活动。请一位学生用笔分别轻轻、较重、猛烈地碰含羞草的叶子,其他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由此引出感性运动的概念,强调感性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的特点。
拓展其他植物感性运动的现象,如郁金香的感温性(图)、酢浆草的感光性(图)、跳舞草的感声性(视频)。 完成含羞草实验活动,观察现象,认识植物的感性运动。
了解植物其他感性运动的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增加课堂趣味性。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解决重难点活动三:向性运动 设问:向日葵朝向太阳的现象能否用感性运动来解释。由运动具有方向性这一特点引出向性运动的概念。依次介绍向光性、向地性、像水性。
向光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小麦对光的感应性现象”探究活动,展示提前做好的“绿豆种子对光的感应性现象”实验结果,体会向光性现象。根据现象思考问题,讨论向光性的意义,完成练习。举例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现象,介绍向光性在盆景栽培中的应用。
向地性:提问:为什么农民在播种时随手撒种子不考虑种子落地的方向,引出向地性。请学生代表汇报课前实验“蚕豆的发芽”实验结果,由现象得出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讨论向地性的意义,思考太空中植物根和茎的生长状况。
向水性:展示“池塘边植株根系”的图片,引出向水性,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学生一起提出假设后,四人一小组讨论实验材料、控制的变量以及实验步骤,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稍作评价,呈现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强调控制变量原则,猜想实验结果。总结植物向水性,讨论向水性意义,完成练习。
通过图片展示,简单介绍植物其他的向性运动,如向化性、向触性等。 思考向日葵朝向太阳的现象与感性运动的差异,认识植物的向性运动。
阅读教材中“小麦对光的感应性现象”探究活动,观察绿豆种子向光性现象,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汇报课前实验“蚕豆的发芽”实验结果,由现象得出植物的向地性。
观察图片,猜想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认识植物的向水性。
了解植物向化性、向触性等向性运动。 以问题形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思考。
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课前的准备实验,让学生亲手种植蚕豆或绿豆,亲身体验种子发芽的过程,切身体会植物的向地性,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便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控制变量这一科学实验的原则。
学习效果评价 请学生依据板书框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归纳比较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异同。 总结归纳。
完成表格。 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附板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