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6-08 09: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第( 一)课时
课题(内容) 认识正、负数(1) 课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 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探索第一红点问题。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 -3℃。2.探索第二红点问题。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师: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读出正、负数,再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注意0的填写) 学生思考后汇报同学们开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学生尝试表示方法并交流。学生讨论,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独立完成,共同纠正 要借助示意图把海平面看作分界线多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2.自主练习第3题。3.自主练习第4题。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四、回顾整理: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谈收获,并互相补充。 通过多练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及时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 计 认识正数、负数 +13℃ -3℃。 正数 负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正负数的意义,并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效果较好!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第( 二 )课时
课题(内容) 认识正、负数(2) 课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课前准备 课 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吗?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们思考 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师;现在你就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三、汇报交流,内化提升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师总:我们都发现,借助温度计可以很容易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用你所学的来解决下面的问题:1.自主练习第2题 师巡视,个别学生加强指导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各组之间互相补充上台演示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学生汇报答案 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可以多举几个例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5题2.自主练习第7题3.自主练习第8题4.自主练习第9题,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学生交流。畅谈收获 及时纠正、讲解及时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认识正数、负数—3℃ 、—10℃.“ 1500±25毫升” “500±10克” 学 生 练 习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知识上从认识正负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第( 三 )课时
课题(内容) 认识正、负数(3)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 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同学们见过存折吗?今天我们 学生信心十足学生回答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就来研究一下好吗?(出示一页存折图。)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三、强化练习, 拓展提高。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时间升跌情况用正负数表示星期一上升100点+100星期二下跌50点星期三上升60点星期四下跌30点星期五上升2点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3.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口答 学生讨论,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4.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课件出示)(1)谁最高?谁最矮?(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四、课堂总结: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集体交流。 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给学生们更大的信心!
板书设计 认识正数、负数时间升跌情况用正负数表示星期一上升100点+100星期二下跌50点星期三上升60点星期四下跌30点
教学反思 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总第( 4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
课前准备 每人九个圆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回忆并回答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合作探究、构建新知。初步感知。出示情境图,你从情境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深入探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说说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观察比较,1/2,和1/3.你有什么疑问吗?拓展应用。还可以把谁看作整体“1”,怎样来分一分?总结概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 生讨论交流。每人分得几份之几?2人分得几分之几 3人呢 生观察并提问。小组讨论交流生汇报交流。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巧设练习。深化理解。11页自主练习第一题。自主练习第二题。自主练习第三题。自主练习第四题。全课小结。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生汇报自己的收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单位“1”: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教学反思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
总第( 5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会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内涵。
课前准备 每人一盒十二色或二十四色彩笔。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帮我们回忆一下。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生回忆并回答 新旧知识相联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基本练习,适时拓展。1、教材第11页:自主练习第四题。教材第十二页“自主练习”第五题:想一想、填一填。出示题目,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这样的例子吗?3、6题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第七题: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让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这些分数是怎么得到的。学生独立思考:括号里可以填上哪些分数? 生回答学生尝试完成后再交流汇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再抽生汇报。 注重对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综合练习,关注个性。教材13页“自主练习”模拟真实情景发奖品。十二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的十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生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教学反思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总第( 6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每人3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导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20 = ( 12O×3)÷(30×3 ) = ( 120÷10)÷(30÷10 ) = 生回答。 回忆旧知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教学过程。观看情境图、提问题。师引导学生回答展现版面直观比较。师板书:1/2‘2/4’4/8.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生观察分子和分母之间分别有什么规律?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0要除外?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提问: 第一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 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 第三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学生举例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 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O。 认真观察, 仔细思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 质 ? (四)思维训练:1.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呢?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9÷15 == = 6÷( )=( )÷6(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1/2=2/4=4/8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向。积极创新,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练习,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总第( 7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二)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二)教学实施
把1/3化成分每是12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分 ( 1)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② 大小不变。( 3)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板书:==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应注意什么问题?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2.完成教材自主练习“做一做”的第2题。 3.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的第6、7、8题。
4.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的第9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 然后请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填写。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方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思维训练:写出比小而比大的4个分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根据分数,联想到其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第( 8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与除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圆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引入。
老师: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 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尝试解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教学实施 观看情境图. 发现数学学信息 并提出数学问题思维训练。1.把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3段,每段长多少米?2.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四、总结提升。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巩固应用。第十七页“自主练习”一题,“自主练习”第二题 生提问题: 每个衣架用木条多少米?小组讨论交流、指生汇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1÷3=1/3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合作完成。生尝试回答生独立完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观察、操作,同学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生进行复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木条?1÷ 3=1/3米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2÷ 9=2/9米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4张纸条,让学生思考把2米平均分成9份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的两种含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2÷9=的算理。
总第( 9 )课时
课题(内容)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
课前准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3(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三)总结概括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几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看书质疑。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5.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2)自主练习3
板书设计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思维。
总第( 10 )课时
课题(内容)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 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三、 拓展练习1.p32自主练习 72.p32自主练习8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四、 课后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
板书设计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教学反思 学生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第( 11)课时
课题(内容)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一) 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1.应该怎样计算?(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规范计算过程。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5.总结法则。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方法吗?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8.最简分数(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示法 分数组成法 转化法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教学反思 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第( 12 )课时
课题(内容)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复习导课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2 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一)、 尝试“变”分数。16/241.活动要求:(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二).归纳概念。1.引导观察: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2.归纳意义: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3.规范格式4.巩固练习(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巩固练习 拓展应 用2五、全课总结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样的分数是最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分数。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板书设计 : 计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总第(13 )课时
课题(内容)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P38-4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感情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 )个1/86/7是6个()/() 6个1二、口答1/4+3/4= 5/18+7/18= 9/20+11/20= 28/45-1/4+3/4= 9/20+11/20=4/5-4/5= 13/15-4/15= 13/45=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口答1/4+3/4= 5/18+7/18= 9/20+11/20=4/5-4/5= 13/15-4/15= 28/45-13/45=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1/15+2/15=3/15 3/15+8/15=11/151/15+2/15+8/15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板书:1/15+2/15+8/15活动四:自主探索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活动六:巩固练习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活动七:总结评价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
教学反思 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
总第( 14 )课时
课题(内容) 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1、填空(1)+表示(  )个加(  )个,一共是(  )个,就是(  )。(2)-表示(  )个减(  )个,还有(  )个,就是(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6、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7、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小结板书: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本课以剪纸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
总第( 15 )课时
课题(内容) 展板布置 P41~4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6÷3=2(次)6÷2=3(次)12÷3=4(次), 12÷2=612=2×2×318=2×3×3(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4、你还知道些什么?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板书设计 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总第(16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加减法(一)——你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握同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1、3/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个 1( )个1/12是7/12 , 5/8 里有( )/8。
4、3个 1/29 是( ), 4/9是4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应怎样列式?
课件出示:爸爸和小红一共吃了4/8 个蛋糕爸爸吃了1/8个,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后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4/8-1/8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爸爸和小红一共吃了4/8 个蛋糕爸爸吃了1/8个,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后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4/8-1/8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说说为什么用加法?
1/8 +1个 1/8 =4个1/8 =
同桌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老师想带你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智慧岛闯关,你们敢吗?
课件出示:“你学会了吗?”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8 + 1/8 = 4/8 4/8 — 2/4 =1/2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教师承接上一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以前没解决过的问题引出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以避免重复解决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总第( 17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使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揭示课题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为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怎样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要先通分
4/9+7/9 2/5十3/15 5/8一3/8 5/6一3/4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么
下列四题各有什么简便算法 (板书:简便算法。)
指名口答怎样算简便,并说明理由。
指出:在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里,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要注意看清题目,能简便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
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配套练习18页第3,4题结合第3、4组分别提问是怎样算的。
做5,6题。
让学生计算,填在课本上1.配套练习20页9题。
让学生口头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做9题。
.做10—15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根据具体情况说一说各要怎样算吗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余下题目。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法(一)4/9+7/9 2/5十3/15 5/8一3/8 5/6一3/4
同分母分数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分数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教师承接上一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以前没解决过的问题引出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以避免重复解决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总第(18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同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是重点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复习铺垫3/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7/1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学习新知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1)出示例1。  码头上有一批支援灾区的货物,第一天运走了全部的3/7,第二天运走了全部的2/7,两天共运走全部货物的几分之几如何列式?  为什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怎样计算呢?  “3/7+2/7”的和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例1图。  (2)看图思考:  ①3/7、2/7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1/7)② 3/7和2/7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 ③3/7里面有几个1/7?(3个)2/7呢?(2个)  ④3个1/7加上2个1/7一共是()个1/7  ⑤5个1/7是多少?(5/7)  所以3/7+2/7=3+2/7=5/7  (3)试一试 第一天运走全部的3/7,第二天运走了全部的2/7)要我们求什么?(两天共运走全1/5+2/51/7+3/74/11+5/11部货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出示出示例2线段图例讨论,这道题目如何计算?为什么?(7/12小时和5/12小时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三、课堂小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特别要注意什么?接相减。) 1、5/8+2/85/8+3/85/8+7/8  8/11-3/1117/18-9/187/24-3/24  2、1个1/5加上2个1/5是()4个1/7加上3个1/7是()  2个1/9加上4个1/9是()9个1/10减去5个1/10()  3、看卡片回答  1/3+1/31/5+2/53/7+4/72/9+4/9  5/9-4/910/11-2/107/15-2/1523/11-11/24  4、填空:  2/15+3/15()+1/3()+2/3()  8/11-3/11()-2/11()+1/11() 5/12-1/12()+1/3()+1/3(
板书设计 例13/7+2/7=3+2/7=5/7 例27/12-5/12=7-5/12=2/12约分=1/6(小时)
教学反思 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总第( 19 )课时
课题(内容)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基本训练1、口算,并说说算理和方法。(指名口答)  1/7+2/75/6-1/62/5+3/58/9-5/9  5/8-3/82/3+2/37/10-7/103/4+1/4  2、填空。  (1)2/9+5/9表示9()个()加上()个(),一公是()个(),就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2)3/4-1/4表示()个()减去()个(),还有()个(),就是()。  3、回顾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导入练习。二、谈话导入练习,提高技能。  1、谈话强调对计算结果的处理,引出练习。  1/15()3/21()  2/15+2/15=()17/21-13/21=()  14/15()17/21()2、你对下面的计算结果有没有意见,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1)17/18-1/18-7/18=9/18.........................()  (2)2/9+5/9+8/9=15/9=5/3..........................()(3)7/20+9/20+13/20=29/20.......3、选择题。(1)11/18+7/18的和是()。 A、18/36;B、18/18;C、1;D、1/2  (2)13/21-2/21-5/21的差是()。A、6/21;B、2/7;C、20/21;D、6/7 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三、发展练习,培养兴趣  把1/9、2/9、3/9......9/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下面的□内,使每条横线、竖线、斜线上的三个数都等于零15/9。  1、学生尝试探究。2、反馈思路:先找到居中数5/9,然后再按照以前学过的“九宫图”的做法把柄1/9、2/9、3/9......相应填入。五、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通过此题练习,即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总第( 20 )课时
课题(内容)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形式表示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形式表示具体位置。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里有一幅军营小战士的列队训练图,看,小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的多整齐。(出示情境图)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1.明确行、列排列规则。师:观察小亮在队伍中的位置,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他在队列中的位置吗? 生思考交流:如1.从左数第4个,从前数第3个。 2.从右数第3个,从前数第3个。 3.左数第4排,前数第3行。……学生交流:如小亮在第4列,第3行。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师:一般横为行,竖为列。列从左边开始数,行从前面开始数。现在谁能说一说小亮在队列中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师:你能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吗?教师在图中指出另外几名战士的位置,让学生描述。2.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师:除了用行和列表述物体的位置外,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简捷的方式表示小亮的位置。你能不用文字,用数字和符号把它的位置记录下来。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记法更合理。师:小亮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4,3),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的是第几行。3.用数对表示位置。师:怎样用数对表示小刚的位置?师:你还能用数对表示谁的位置?师: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你能找到他吗?小亮的位置是(5,5)表示,他在哪?小结: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二)现在同学们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如果我们把每个同学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就成了这样的图形(出 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全班同学监督,看是否正确。学生交流:如小青在第1列,第5行。 小刚在第2列,第4行。 小强在第3列,第2行。……学生填写,指代表到黑板上板演:4,3 4-3……学生讨论。生(4,6)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为(2,4)学生在练习本上表示其他小战士的位置。指名学生回答。生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示点子图)现在你还能说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吗?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师报数对,学生快速说名字,提醒学生注意(2,3)和(3,2)的区别(三)如果我们在图中再加上几条线,(出现横线和竖线)展示方格图师:你认为现在的图示和刚才的相比又有哪些好处?师:你还能在方格图中找出小刚和小方的位置吗?师:刚才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谈谈你的感受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1题是巩固数对知识的基本练习题。2. 自主练习2题.3.自主练习3题是用数对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学生根据老师报的数对,找学生。学生交流:如1.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不容易找错位置。……学生在书上标出。学生交流:如1.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 2.用方格图表示队列很清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1) 1.明确行、列排列规则 2.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 3.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反思 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总第( 21 )课时
课题(内容)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2)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练习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操作方格纸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培养初步的解析几何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具体练习题,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三角板等。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生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说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平面图上旋转木马的位置是( , )2.怎样用数对表示激流勇进、海盗船的位置?并说说其他游乐项目的位置。 学生交流:列和行不用颠倒。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9 8 7 o激流勇进 6 5 4 旋转木马 3 2 1 双人童车 0 1 2 3 先引导学生做完第一问,让学生弄清楚:数对的第一个数写横轴所对应的数,第二个数写纵轴所对应的数,这样理解后写起来会快捷得多。3.讨论:(6,X)表示的游乐项目可能是( )(Y,3)表示的游乐项目可能是( )第一问如果学生能顺利回答,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如果回答不上来,要让学生思考并讨论:(6,X)表示第( )列第( )行,数对只确定了其中的一个数时,它表示的就可能是第6列上的任何一个项目的位置,这些项目的位置同列。由此,再让学生回答第二问。接着进一步巩固:请表示(X,5)的全体同学站起来,表示(6,Y)的同学拍手两下。 高空缆车 碰碰车 双人飞机海盗船4 5 6 7 8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按要求完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结论:6,X)表示同( )不同( ),它可表示第( )列上所有的物体的位置。同理,(Y,3)表示同( )不同( ),它可表示第( )行上所有物体的位置。反过来,同列的物体或数用数对表示时第( )个数相同;同行的物体或数用数对表示时第( )个数相同。4.小游戏: 请表示(X,5)的全体同学举右手,表示(6,Y)的同学举左手.发展练习。1.自主练习6题2.自主练习7题是数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练习题。练习时,要提醒学生耐心细致地分析表示每个点的数对,避免马虎出错,培养好习惯。综合练习。自主练习8题是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即巩固数对知识,又复习平移的相关内容。 按要求举手,同学监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练习时,可让学生动手在电子图上按要求画出不同的位置的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各个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比较平移前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使学生体会到,图形左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还可提出问题“如果上下平移,表示顶点的数对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板书设计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2)一、复习回顾。 发展练习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 综合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设计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
总第( 22 )课时
课题(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角度表示方向。
课前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等。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除此之外,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师: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可是他们不知道红军阵地在哪里。他们手中有一张 学生交流:如1.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2.如果知道红军阵地距离指挥部有多远就好描述了。3..如果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红军阵地的位置就确定了。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军事沙盘图,你们能做一个向导,告诉他们红军阵地的具体方位吗?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解决红点问题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要想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看来必须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为了更方便地解决问题,老师根据这幅军事沙盘图画了一张平面图(出示课本沙盘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面图。谁知道图中1厘米的线段标上10千米是什么意思?师:红军阵地离指挥部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用方向和距离准确表示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位置了。谁来描述一下?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在平面图上标上角,引导学生进行描述。师: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2.解决绿点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先测量,再交流。 学生交流:图上1厘米的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学生交流:10千米,因为图上红军阵地离指挥部有1厘米长。学生交流学生观察并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学生描述:红军阵地在北偏西50度的方向上,距指挥部10千米处学生提出: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三、拓宽应用。1.照样子,填一填。1号检查点在 东 偏 北 45°的方向上。2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3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4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2.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题。3.自主练习第3题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4.自主练习第2题。本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应通过介绍泉城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读图,把标示、方向、单位长度都弄明白,再进一步解决问题。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量角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考填写答案。让学生弄清北(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练习时,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考填写答案。练习时,要让学生弄清北(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1) 1.解决红点问题图上1厘米的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2.解决绿点问题.拓宽应用
教学反思 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总第( 23 )课时
课题(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课前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等。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你能说说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应注意些什么?二、练习设计。基本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学生交流。如说方向时,一般先说南北方向的,再说东西方向的。学生独立完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发展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找位置,说距离。(1)学校在小芳家 北 偏 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2)图书馆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3)公园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4)医院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课堂总结:谈话: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总第( 24 )课时
课题(内容) 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课前准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是一幅行军路线图,图上为我们展示解放军活动的路线,你能利用方向与距离来描述路线吗? 学生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一)出示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你能说出从指挥部到5号高地怎样走?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根据标出方向和距离的军事路线图,找准信息,准确、完整地说出来。(二)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从5号高地到宿营地怎样走吗?师生点评。三、拓宽应用。1.说一说你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2.自主练习第3题多找几名学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方向与位置"在航海方面的运用。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 学生交流:1.从指挥部向东方向走到龙山,再向东走就可以到达5号高地。2.可以先从指挥部向北偏东40度方向走4000米到达龙山,然后向东走8000米便可到达5号高地。3.……学生交流:先向南走2000米,再向南偏东80度走3800米就可到达宿营地。……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四、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回顾,交流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1) 从指挥部向东北方向走到龙山,再向东走就可以到达5号高地。先从指挥部向北偏东400方向走4000米到达龙山,然后向东走8000米便可到达5号高地。
教学反思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总第( 25 )课时
课题(内容) 回顾整理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课前准备 表格、三角板、量角器。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二、练习设计 基本练习 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2、复习数对(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 、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提的问题可以有: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 学生读图,了解信息。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按要求填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向。……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与同桌交流,老师再组织全班交流。提的问题可以有: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板书设计 回顾整理自我整理: 课堂总结:复习数对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向。积极创新,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练习,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
总第(26)课时
课题(内容) 第61—64页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实物展台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2、填空。 2/5= /10 1/3= /9 5/6= /24 2/9= /45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
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2.自主练习3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
教学板书 通分及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问题1板书 学生解答板书问题2板书
教学反思 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根据分数,联想到其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第(27)课时
课题(内容) 第61—64页内容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实物展台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创设情境,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二、基本练习 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
2.自主练习5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1)学生独立做,指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三、综合练习 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2.自主练习6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3.自主练习8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
5.自主练习11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其进行比较。
(2)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板书 通分及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练习展示
教学反思 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
总第(28)课时
课题(内容) 第65—67页的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 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自主练习1,2,3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5+1/2=4/10+5/10=9/10 最简分数 学生解答展示
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纸条,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总第(29)课时
课题(内容) 第65—67页的内容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 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④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 做自主练习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指生口答。小组交流汇报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学生练习展示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第(30)课时
课题(内容) 第65—67页的内容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 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④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 做自主练习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指生口答。小组交流汇报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学生练习展示
教学反思 练习设计力求“趣”、“实”、“活”, 有层次、有坡度,从唯一答案到有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运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起来有味道。
总第(31)课时
课题(内容) 信息窗三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对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数序的理解和掌握。
课前准备 课件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大家都很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二、探索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2006年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件出示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
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谈话: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 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你想怎样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1/2+1/10=
(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之一相加通分后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急预案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进行自我优化。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3. 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