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课堂作业
1.写一写。
觉、弓、此
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2.读好长句子。
3.抄写词语。
觉得
值日
人类
艰难
害怕
重新
从此
炎热
课外作业
1.读一读。
把课文读通顺。
2.说一说。
把课文多读几遍,根据课后练习题复述课文。
3.读一读。
拓展阅读《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25
羿射九日
一、教材分析
《羿射九日》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十个太阳同时炙烤大地,人类生活非常艰难,羿决心射下九个太阳,让大地重现生机的故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神奇的幻想色彩,有助于激发学生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重点通过“晒枯、烤焦、蒸干”等词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的惨状,透过“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等词语,感受羿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体会羿的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视默读,不出声,不指读。学会利用表格来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2.认识“弓、箭”等12个生字,通过字形编口诀识记“炎”,采用做动作方法识记“裂、窜”,利用插图识记“弓箭、庄稼”。
3.会写“觉、炎”等8个字,重点指导“觉、炎、类、弓”四个字,注意“弓”的笔顺,以及“炎、类”的上收下放。会写“弓箭、炎热”等16个词语。
4.利用联系上文的方式理解“艰难”,感受人类日子的艰苦。利用联系下文的方式理解“泛滥”。通过“翻、登、搭、拉”等词,感受羿的英勇无畏。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回顾学过的《大禹治水》,进一步感知神话故事的特点——神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自学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读好长句子,并在读中感受文本意思。
课件出示:
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第一句中,从“晒枯、烤焦、蒸干、熔化、艰难”词语中感悟人们遭受的苦难,因此语速不宜过快,要带着焦急的感觉朗读;第二句从“升起、滋润、繁茂、奔腾欢唱、勃勃生机”词语中感悟人们的高兴,从而读出高兴之情,因此要语速稍快,读得欢快。
5.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分出自然段。
⑴师引导方法:可以根据课后题的表格简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⑵根据表格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出段落,1、2、3段为故事的起因,4、5、6段为经过,第7段为故事的结果。
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1.识记词语。
借助拼音、去掉拼音读准词语。可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
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2.识记字词。“弓箭、庄稼”等可出示实物图片识记;“炎”字变顺口溜识记:火上加火很炎热;“裂、窜”可采用做动作方法识记。
3.游戏识字。
(四)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了解故事的起因,感受神话的神奇。
⑴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①默读第1段,说说从哪感受到故事的神奇。
②生谈感受。感受太阳出来后大地的祥和。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平稳,语速不急不缓,读出大地祥和的样子。
④你还从文中哪里感受到神话的神奇呢?简单交流。
⑵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后羿射日的原因。
①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人类生活很艰难?艰难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画出来吧。
重点关注“晒枯、烤焦、蒸干、熔化”,想象此时的情景,并结合文中插图或出示禾苗干枯、河床干裂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②想象画面。除了这些变化,大地上还会有哪些苦难的景象呢?学生自由说,说完后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点评,再读。
③齐读,读中感悟人们的艰难。
(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指导写好“觉、此、弓”。
“觉”要提醒横钩盖住下面的部分;“此”左低右高,第一笔是竖,第五笔是短撇。“弓”最后一笔竖折折钩要写得挺拔,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
教师先引导观察,然后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2.抄写词语,做到端正,整洁。
课件出示:
觉得
值日
人类
艰难
害怕
重新
从此
炎热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后羿射日的原因,那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布置作业。
书空识记本课学过的生词。
板书设计
25
羿射九日
起因
神奇
经过
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
拼一拼,写一写。
yán
rè
jiān
nán
chóng
xīn
zhí
rì
一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评价。
2.读一读,记一记。
课件出示:
觉得
值日
人类
艰难
害怕
重新
从此
炎热
(二)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了解故事经过,感受神话的神奇。
⑴学习课文的第4自然段,感受羿的英勇无畏。
①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羿射日的句子,想象画面,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等词语中感受神话的神奇。
重点关注一系列动词“翻、蹚、登、搭”。通过对“登上、搭上”换词,感受这些动词的运用巧妙,进而体会羿的英勇无畏。
课件出示:
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
他爬上一座大山,放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
②结合体会,朗读感悟,感受羿的英勇无畏。
⑵学习课文5、6自然段,感受最后一个太阳的害怕,了解羿的心理活动。
①默读第5自然段,感受最后一个太阳的心理活动。了解“害怕极了”的心理是通过“慌慌张张”的神态表现出来的。进而多种形式朗读,读出太阳的害怕。
②思考:为什么射掉九个太阳后,不再射最后一个了?引导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并读中感受羿的善良。
③有感情朗读5、6段。
2.了解故事结果,体会最后一个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光明和温暖。
⑴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羿射九日后,大地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重点通过联系上文的“滋润、繁茂、奔腾欢唱”体会“勃勃生机”,学生边读边想象,“勃勃生机”的大地还会有哪些景象?在想象中进行说话练习,加深对“勃勃生机”一词的理解。
⑵指导朗读,读出欢快喜悦的感觉。
(三)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1.指导书写“炎、类”。
重点关注两个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最后一笔,是捺。两个字上收下放,中心比划要在竖中线起笔。注意“炎”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教师先引导观察,然后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2.拓展阅读。
愚公移山
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儿孙们听了齐声叫好。
他领着一家人挖土搬山。他们挖的挖,抬的抬,干得非常起劲。邻居们看见了,也都过来帮忙。一个才七岁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智叟看见他们干得又苦又累,就对愚公说:“两座大山这么高,你又年老体弱,怎么能把它们搬走呢?”
愚公笑着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平吗?”
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很感动,就派了两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从此,这里的人们出门再也不用绕道了。
思考交流:
你能用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什么内容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羿射九日这个故事,像这样表现人类向往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多多了解我们中国古老的神话。
2.布置作业。
①根据课后的表格试着把“羿射九日”的故事复述出来,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拓展阅读《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板书设计
25
羿射九日
原因
经过
英勇无畏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