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激发学生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具准备
备课
课件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总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阅读展示
2-3名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田园诗,它清纯而自然;画家说:亲情是一幅山水画,它古朴而淡雅;音乐家说:亲情是一曲轻音乐,它温馨而动人。那么是所有亲情都如此感人吗?不,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吧,看看他笔下的亲情又是怎样的呢?
三、自主预习,新知检测
1、作者(
)是(
)国小说家,被誉为“
”,代表
作有《
》《
》。
2、重点字词
栈桥
拮据
牡蛎
褴褛
阔绰
嘟囔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四、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1、以题目《我的叔叔于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
于勒是谁?(生:我的叔叔。)
对,他是我的叔叔。那么,我的父母应该称呼他什么呢?(生:弟弟、于勒)
是啊,课文中父母是这样称呼他的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于勒的?
明确:分文不值
小子
家伙
贼
讨饭的
流氓
正直的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2、父母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呢?可以看出父母对他的态度是什么呢?
明确:称呼取决于于勒的经济状况(是贫穷还是富有)
贫穷时:赶于勒
躲于勒
富有时:盼望于勒
赞美于勒
3、联系这些称呼简单理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据此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五、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菲利普夫妇形象
1、找出集中描写“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段落。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注意语气、语调。)
2、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归纳总结: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爱慕虚荣,自私势利。
菲利普夫妇就是这么可憎、可恨吗?还有别的理解吗?
明确:体会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二)分析“我”若瑟夫的形象
1、“我”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
我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明确:心理描写
反复
我对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待。
2、以我的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
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三)分析于勒的形象
明确: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晚: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延伸:在船上,如果于勒发现了菲利普夫妇,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小组讨论。
六、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明确: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们一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明确:环境描写
烘托了我们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