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学习内容分析
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本节课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让学生知道秦灭六国的经过,而导入本节课的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提示:说明本课堂可以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通过对秦统一原因的客观分析,落实了唯物史观学科素养的培养。又通过对秦灭六国的时间学习及灭六国的示意图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对秦巩固统一措施图片资料的观察,总结归纳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东西,所以应尽量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开疆拓土篇】?????????????【巩固基业篇】????????????????????【辉煌遗产篇】?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秦统一原因的客观分析,落实了唯物史观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对秦灭六国的时间学习及灭六国的示意图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对秦巩固统一措施图片资料的观察,总结归纳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养。从而理解秦统一六国的意义。????????学生认识秦的统一给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
师生共同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视频,导入“秦国是如何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统一后,秦国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秦始皇是如何建造自己的帝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和他的丰功伟业!一、【开疆拓土篇】1、教师通过“长平之战”微课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以及长平之战对秦灭六国所起到的作用。?教师简单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及秦朝的建立。(教师依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建立:教师强调建立时间、都城及朝代名称?2、教师通过史料引导学生说出秦朝疆域四至,从而引出问题:“如何评价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总结: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皇用他的兵戈铁马建立这个强大的帝国后,又是如何巩固的呢?让我们走进下一个篇章。二、【巩固基业篇】1、创设“小小讲解员”活动,由学生依据《秦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并参照课本讲解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教师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概念。?2、创设“据图读史”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秦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图片”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学生阅读课本并找出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完成《秦巩固统一措施表格》。总结:秦始皇创造了这么多的丰功伟业,那他又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呢?三、【辉煌遗产篇】????创设“小小绘图师”活动,学生通过图文形式小结本课,完成问题:“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哪些辉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秦朝在历史上开创的第一有哪些?从而导入本课的课堂小结。
《秦始皇兵马俑》视频短片????????《长平之战》微课视频应用???《秦灭六国形势图》PPT图片的应用????《秦统一后疆域示意图》PPT图片的应用?????????《秦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PPT图片的应用??“秦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图片”PPT????《秦巩固统一措施表格》PPT。????????小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哪些辉煌?”PPT?
分层作业题
阅读下列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请回答: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2、?“扫六合”指的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间?3、?“秦王扫六合”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个人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这一政治制度,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布置一位理解能力强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进行理解,然后用同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这样就做到了化难为简,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