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讨论法等
四、自学提纲
(一)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1、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 到迈向 。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 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
①对 的投入增多。
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③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④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 、 成为新时尚。
(二)小组讨论
1、简述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
2、举例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举例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原因 意义
衣
食
住
行
3、简述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4. 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消费自主权得到尊重。丰富多彩的消费行为要以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指导。如何正确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生讨论:提前消费对于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真题训练】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 B、改革开放 C、人民建设热情高 D、平均主义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开始( )
A、脱离贫困 B、迈向小康 C、解决温饱 D、走向富裕
3、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
A、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C、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
4、文化成为一种世俗的消费融入市场的大潮之中开始于(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 )
A、绿色食品 B、出门旅游 C、凭票购买 D、提前消费
6、下列不属于目前的时尚消费行为的是( )
A、购买家用汽车 B、贷款购买住房 C、出境旅游 D、长期储蓄
7、关于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B、衣服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C、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是看不见的
D、一个社会的历史也是写在衣服上的
8、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B、文化精神生活日益缺乏
C、很少人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 D、医疗、养生、保健很少有人重视
9、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大幅度下降
10、我国的旅游“黄金周”主要是指( )
A、元旦 B、暑假 C、“五一”“十一”长假 D、中秋节
11、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消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②不同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 ③生活出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 ④提前消费、休闲消费等成为新时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文化消费的“三大神器”是( )
A、彩电、冰箱、VCD B、卡拉OK、彩电、VCD
C、卡拉OK、彩电、电脑 D、电脑、彩电、手机
1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向了小康,你认为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4、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5、现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差异,展现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你认为如何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