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原子核结构探秘
1.许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下列说祛符合事实的是
A.卢型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与金原子核多次碰撞导致大角度偏转
B.根据玻尔理论,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将释放出核能
C.布拉凯特利用云室照片发现,α粒子击中氮原子形成复核,复核不稳定,会放出一个质子
D.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只要增加光照时间,使电子多吸收几个光子,所有电子最终都能跃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
2.原子核Rn所含的核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分别是
A. B.
C. D.
3.关于核反应方程(为释放的核能,X为新生成的粒子),已知的半衰期为1.2min,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为β衰变
B.核和核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C.衰变过程中总质量减小
D.64g 经过6min还有1g 尚未衰变
4.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A.α粒子散射实验
B.电子的发现
C.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
D.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5.下列属于核子的是( )
A.电子 B.α射线 C.原子 D.中子
6.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B.质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都是由质子组成的
C.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D.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7.“中国月球着陆探测器”在中国航天馆揭开神秘面纱.它将带着中国制造的月球车在38万千米之外的月球表面闲庭信步。月球的表面长期受到宇宙射线的照射,使得“月壤”中的含量十分丰富, 是发生核聚变的极好原料,将来也许是人类重要的能源,所以探测月球意义十分重大.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原子核内有三个中子两个质子
B.的原子核内有一个中子两个质子
C.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
D.原子核内的核子靠万有引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8.放射性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对环境的危害较小
B.放射性同位素能够消除静电是因为其发出的γ射线
C.用放射性同位素参与化学反应可以起到示踪的作用
D.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作为核燃料进行发电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
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小
C.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长
D.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E.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尔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核力存在于原子核内任意两个核子之间
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D.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11.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探寻“反物质”.所谓“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相等的电荷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据此,若有反α粒子,它的质量数为_____________,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
12.代表_________核,核电荷数_________,质子数_________,电子数_________中子数_________,质量数_________.
13.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上,产生如下核反应:,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______.
14.已知有碳12、碳13、碳14三种同位素原子,问它们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及核外电子数分别是多少?
15.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此项研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的中子碰到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很不稳定的 ,它很容易发生衰变,放出β射线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 730年.试写出此核反应方程.
(2)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含量只有活体中的25%,则此遗骸距今约有多少年?[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故A错误;根据玻尔理论,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将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子,辐射能量,选项B错误;布拉凯特利用云室照片发现,α粒子击中氮原子形成复核,复核不稳定,会放出一个质子,变成氧核,选项C正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只要增加光的频率才能使电子跃出金属表面;不增大频率,即使增加光照时间,也不能使电子跃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选项D错误;故选C.
2.B
【解析】原子核Rn所含的核子数是86、质量数是222,中子数为222-86=136;故选B.
3.D
【解析】A、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X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0,该反应为衰变,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 核和核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故B正确
C、在此反应中释放出能量,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知道,此反应过程伴随着质量亏损,则总质量减小,故C正确;
D、6min经过了5个半衰期,则未衰变的质量 ,故D错误.
本题选不正确的是,所以应选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
4.A
【解析】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而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原子还可以再分,对于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氢原子光谱实验说明了能量量子化的观念,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掌握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的结果,这是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5.D
【解析】
【详解】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BC:电子、α射线、原子不属于核子,故ABC三项错误.
D:中子属于核子,故D项正确.
6.B
【解析】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选项A正确;质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有质子,但不是只有质子组成的,选项B错误;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选项C正确;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选项D正确;此题选项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7.B
【解析】的质量数为3,电荷数为2,则原子核内有一个中子两个质子,选项B正确,AC错误;原子核内的核子靠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选项D错误;故选B.
8.AC
【解析】
A项: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物质短的多,对环境的危害较小,故A正确;
B项:利用放射线消除有害静电是利用射线的电离性,使空气分子电离成导体,将静电放出,故B错误;
C项:用放射性同位素参与化学反应,做示踪原子,故C正确;
D项:放射性材料衰变释放出热能,热能通过一系列热电偶被转换成电能,所以放射性材料不能作为核燃料进行发电,故D错误.
9.CDE
【解析】
A、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电子从高轨道跃迁到低轨道,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库仑力做正功,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由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可得,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故B错误.C、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该束光频率太小,即波长太长,故C正确.D、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E、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特点可知,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故E正确.故选CDE.
【点睛】原子核的结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能级跃迁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对于由于知识点,最后采用记忆的方法,比如电子轨道半径增大,原子能量增大,电子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这样做往往会节约解题的时间.
10.CD
【解析】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核力本质是核子与核子间相互作用,而核子只存在于质子和质子间,中子和中子间,且只在2×10-15m内起作用,故B错误;
C、天然放射现象中,原子核发生衰变,生成新核,同时有电子或α粒子产生,因此说明了原子核可以再分,具有复杂的结构,故C正确;
D、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物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个别光子与个别电子的相互用,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正确;
故选CD。
11.4 -2
【解析】
【详解】
α粒子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根据反物质的概念可知反α粒子的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
12.钍 90 90 90 144 234
【解析】
【详解】
为90号元素,代表钍核,核电荷数为90,质子数为90,电子数为90,中子数为144,质量数为234。
13.14 13
【解析】
【详解】
质子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1,中子的电荷数为0,质量数为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X的质子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因为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新核的中子数为27-14=13。
14.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因为原子不带电,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碳12、碳13、碳14的质子数相同,都是6,所以核外电子数都是6;
核子数为元素的质量数,即碳12、碳13、碳14的质量数分别为12、13、14;
中子数为核子数减去质子数,即碳12、碳13、碳14的中子数分别为6、7、8。
15.(1) ;(2)11460年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
(2) 经过一个半衰期,有半数发生衰变;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 含量只有活体中的25%,根据 得:n=2,即经过2个半衰期,所以: t=2×5730=114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