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光是波还是粒子
1.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了“微粒说”,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综合他们的说法圆满地说明了光的本性
B.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
C.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D.频率低、波长长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
2.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D.光的波动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
3.光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
A.光具有波动性 B.光具有粒子性
C.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D.光沿直线传播
4.下列各种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事实的是( ).
A.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的研究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B.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C.赫兹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D.光电效应现象是爱因斯坦首先发现的
5.电子衍射实验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可称为( ).
①电磁波 ②概率波 ③德布罗意波 ④物质波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在宏观世界中相互对立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光的本性研究中却得到了统一,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而在跟物质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
C.频率大的光较频率小的光的粒子性强,但波动性弱
D.频率大的光较频率小的光的粒子性及波动性都强
7.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曝光时间不长时,到达光屏的光能太少,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迹
B.单个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没有确定的轨道,故出现不规则的点迹
C.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所以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
D.干涉条纹中亮条纹处表示有光子到达,暗条纹处表示没有光子到达
8.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凡路边施工处总挂有红色的电灯,这除了红色光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注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一原因是红色光( ).
A.比其他可见光更容易发生干涉
B.比其他可见光更容易发生衍射
C.比其他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
D.比其他可见光更容易发生光电效应
9.下列实验中,能证实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
①光电效应实验 ②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③光的圆孔衍射实验 ④粒子散射实验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10.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像,该实验现象说明: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__________,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__________ (选填“粒子性”、“波动性”、或“波粒二象性”) 。
11.20世纪90年代,某剑桥大学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放上小灯泡、烟熏黑的玻璃、狭缝、针尖、照相底片,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熏黑的玻璃后变得十分微弱,经三个月的曝光,在底片上针尖影子周围才出现非常清晰的衍射条纹.对这张照片的平均黑度进行测量,从到达底片的能量得出每秒到达底片的光子数个.假如起作用的光波长约为,当时实验用的箱子长为1.2m.
(1)计算从一个光子到下一个光子到达底片相隔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_,设光子是依次到达底片的,光束中邻近光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_______.
(2)根据(1)的结果,找到了支持光是概率波的证据.理由是:_________.
12.光的波动性是____________光子运动的规律,光波强的地方就是光子____________的地方,光的波长越长____________性越显著,波长越短____________性越显著.
13.____________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____________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____________性.
14.从人类第一次使用光来驱赶黑暗以来,许多研究物理学的巨匠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光究竟是什么.请你按人类对光的认识和研究进程的先后就下列选项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用字母排).
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 B.托马斯·杨在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C.牛顿提出光的粒子说,而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 D.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提出光是电磁波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实物粒子,是宏观意义的粒子,而不是微观概念上的粒子,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才能圆满说明光的本性。故A错误。
B.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能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光的粒子性要求把光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故B错误。
C.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C正确。
D.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故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A.根据波粒二象性可知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A正确;
BCD.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但两者不矛盾,不能说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BD正确,C错误。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C。
3.A
【解析】
AB.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故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不能说明光的粒子性,A正确,B错误;
C.干涉和衍射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粒子性,也就不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C错误;
D.光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能说明光可能不沿直线传播,D错误。
故选A。
4.C
【解析】
A.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的研究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故B不符合题意。
C.赫兹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故C符合题意。
D.光电效应是由赫兹首先发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
电子是实物粒子,能发生衍射现象,该实验说明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这种波称为物质波、德布罗意波和概率波。
A.①②。故A不符合题意。
B.①④。故B不符合题意。
C.①②③。故C不符合题意。
D.②③④。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解析】
A.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大量的光子波动性比较明显,个别光子粒子性比较明显。故A不符合题意。
B.碰撞时(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少量光子、频率较高的光子表现为粒子性;传播时、大量光子、频率较低的光子表现为波动性。故B不符合题意。
CD.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频率越大的光,光子的能量越大,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
A.曝光时间不长时,光子较少,少量的光子表现为粒子性,并且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会出现不规则的点迹。故A错误。
B.单个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没有确定的轨道,故出现不规则的点迹。故B正确。
C.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所以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故C错误。
D.光子到达的多的区域表现为亮条纹,而光子到达的少的区域表现为暗条纹。故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AB.红色光的波长较长,而频率较小,所以比其他可见光更容易发生衍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红色光的波长较长,而频率较小,由E=hv知比其他可见光的光子能量更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光的颜色无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
光电效应-认为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①错误。双缝干涉,认为光会叠加产生增强或减弱的效果,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②正确。衍射,认为光会绕过障碍物,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③正确。α粒子散射,验证了原子模型,利用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说明α射线(光)的粒子性,故④错误。
A. ①和②。故A不符合题意。
B. ②和③。故B符合题意。
C. ①和④。故C不符合题意。
D. ③和④。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粒子性 波动性
【解析】
[1][2].少量的光子所能到达的位置不能确定,即每次只照亮一个位置,这表明光是一份一份传播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单个光子所到达哪个位置是个概率问题;只有当大量光子却表现出波动性,即光子到达哪个位置是一个概率问题,故此实验表明了光是一种概率波.
11. 见解析所示
【解析】
(1)[1]光子是依次到达感光胶片的,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感光胶片的时间间隔为:
[2]相邻两光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s=c△t=2.4×102 m
(2)[3]由(1)的计算结果可知,两光子间距为2.4×102 m,而箱子长只有1.2m,所以在箱子里一般不可能有两个光子同时运动,这样就排除了光的衍射行为是光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因此,衍射图形的出现是许多光子各自独立行为积累的结果,在衍射条纹的亮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而暗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小的区域
12.大量 到达多 波动 粒子
【解析】
[1][2][3][4]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光波强的地方就是光子到达多的地方,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显著。
13.干涉、衍射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
【解析】
[1][2][3]干涉、衍射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4.CBDA
【解析】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是:牛顿提出光的粒子说,而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托马斯?扬在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特点,故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接着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提出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而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其次伦琴发现X射线;最后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更多的具有量子性,是指单个的光子表现粒子性,而大量的光子表现为波动性。所以顺序为C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