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汇。
第I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除,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答题卡上作答无效。
3. 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媒体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复合题目要求的。
12唐初编定的《隋书 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已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材料前段的主体是佃户,后段的主体是田主,意思是因为佃户拖欠地租导致田主借高利贷,非常痛苦。究其原因,应该是明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所造成的。】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论:“呜呼!可不谓人杰”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A项涉及制度问题,徐继畬的时代还在学习器物,A选项超越了时代。】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变法【维新强调新政,变法是对旧事物进行增补。经济特科属于对旧的科举制度进行改善,故选B】另一版本B选项是“戊戌政变”,如此更应选B。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6.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该题未看到图,不知道是否准确。】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各称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
20.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A符合军事、合作】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这段时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绝密 ★ 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 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科目。
2. 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Ⅱ卷共4大题,共160分。
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 主于上,而民 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⑴①内涵:【分析】《尚书》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人民的意愿来制定政策,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并把民意看作是选拔人才的关键,荀子则提出人民可以推翻统治者。【答案】民贵君轻,人民是国家之本,应该根据民意来制定政策,选拔人才;统治者违背了民意就可能会被推翻。所以君对民要“施仁”,实行仁政;同时也要求民对君要“守礼”。(正确分析材料给4分,结合所学知识给4分。)
②理想的政治是:根据民意制定政策,选拔人才,君民和谐的理想社会。(4分)
⑵
①异:王韬重在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孙中山已发展到结合中国实际,构建民主社会的阶段,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治构想。(6分,要看到孙中山的政治家身份和王韬的宣传家身份是不同的。)
②同:托古改制,宣传中国古代就有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三代的“禅让制”,孟子的“民贵君轻”)。(4分)
⑶
①关系:近代中国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A.两者都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主张重视人民的利益,所谓“惟民所止”,按照人民的意愿来治理国家。B.同时,先秦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长治久安出谋划策;近代民主思想则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社会。(6分)
②必然性: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B.传统上,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过民主思想;C.思想上,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政治上,要挽救民族危机,就必须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8分)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作用:【分析】地理上、经济上(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互补)、制度上(府兵制)、人民素质
【答案】①地理上,关中四周险塞,易守难攻,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便于用天险来保护关中社会的稳定发展;②经济上,关中农业经济繁盛,特别是秦修郑国渠,汉修白渠、六辅渠,关中更加成为农业经济发达的区域,能够为封建国家提供充足的粮食;③制度上,秦汉隋唐在关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如府兵制等军事制度,使得关中能够为封建国家提供精锐部队;④人民素质上,关中人民“善骑射”,而骑兵作为古代机动性、冲击力都很强的军事打击力量,是抗衡外族入侵、镇压反叛力量的重要手段。⑤关中既有发达的农业,又有能征惯战的骑兵,还适于饲养军马,组建强有力的骑兵部队,这就为秦汉隋唐的强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点2分,答对4点即给满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影响:【分析】①民族史;②唐以后。史实: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清兵入关,清代对蒙古等部的开明政策,对西藏的羁縻,改土归流。【答案】①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西北少数民族逐渐实现封建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②清军入关后,出现了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③清朝在边疆政策上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稳定发展,也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④清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点,每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