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题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据说,《饮酒》为陶渊明酒后即兴之作,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是最有名的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和美的享受。
诗中以即事即景的叙写说明安贫乐道的“真意”,作者认为:当隐者之心远远离开俗尘时,便觉得所在之地不偏自偏,同时也就能够欣赏自然,从自然景色领会到无限的意趣。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人类聚居的地方。
构筑居室。
如此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人生的真正意义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包 含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
飞鸟归林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名贵的菜肴。
(zūn)金酒杯。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直:同“值”
(zhù)筷子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叉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渡过
大海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开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落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美酒佳肴
无心享用
喻
世路艰难
自我勉励
现实艰险
用典
执着追求
对 比
愤懑抑郁
失意无奈
希望重现
迷惘矛盾
满怀信心
用典
内 容
心 情
苦闷
失意
希望
迷惘
自信
情感线索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
“雪满山”
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四、“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写作特色1
——欢乐
内心苦闷抑郁
——昂扬、明朗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长风破浪”、
“济沧海”
“行路难……”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为:被。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题 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一、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二、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 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经过多年离乱,我常常失眠,漫漫长夜,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明!
三、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四、抒广厦庇寒的情怀。
一、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二、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三、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四、抒广厦庇寒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惨
悲
哀
愿
时
间
现实
理想
(实写)
(虚写)
悲惨凄苦
推己及人
高贵品质
主题思想: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博大胸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深层情感: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zhé
sàn
qīn
zhuó
pí
pa
qiāng
qiú
ch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hàn
lán
诗歌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
指西域的天气
狐皮袍子
锦缎做的被子
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穿
大沙漠
纵横的样子
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营门
chè牵引
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这里形容雪花
阴云
阴暗无光
用丝织成的帐幕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以春花喻雪花,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从侧面写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咏雪)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送别)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己 亥 杂 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别的忧伤
归途的轻松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喻明志(以落红自比),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献身精神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东指:指东方故里。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愤然辞官,愁肠百结
时光易逝,日薄西山
隐喻当时国势渐颓
挥鞭马上,面向故乡
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落红并不无情
腐烂成泥养育春花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 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1、背诵五首诗歌。
2、完成基础训练。
3、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