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而背诵古诗。
2.了解诗人的风格,学习诗人言语表达方式。
3.通过自读古诗,想象意境,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理解诗文大意,进而体会诗人的愁绪,培养正直向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绪,有感情读诗;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含义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精心备课,做好课件,配好图与音乐。
学生:收集诗人的资料,诗人写的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1师导: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诗。一提到诗,我们就会想起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李白。李白写过许多的诗,我们在上学期就学过他的一首……(出示图片《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有感情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师引:李白送走了朋友,看不到朋友,“只见长江天际流”,他心里是多么……(生接:依依不舍,愁苦,难过……)
4.师:知道李白送走的那个朋友是谁吗?(孟浩然)
5.生简介诗人孟浩然。(师表扬课前收集了资料的同学。)
6.师:是呀!李白是个大诗人,而我们的孟浩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同学们其实早就接触过他的诗了,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一首《春晓》(引背这首诗。)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
7.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1.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自学三读法,学生自读古诗。
(古诗自学三读法: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三读,读出疑问,画上“?”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诗,帮助读通顺。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指名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句,请同学来解答。能解答的,当时就可以解决问题,并帮助全班同学掌握;不能解答的,如“为什么天比树低 为什么月会近人?”等,可以顺势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一)抓字眼,学习1、2行诗。
1.出示1、2行诗,一齐大声读。
2.自己小声读,在诗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字,写在手心。
把诗人的心情握紧,读出这种感受。
3.摊开手心,交流感受。师:我们都读到诗人的愁情满怀。(板书:愁)
4.谁能围绕着这个“愁”字来提问?
(1)诗人为什么而“愁”?(思乡)
从哪里看出来?(“移舟”“客”)
理解“客”,引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2)诗人在什么时候发愁?(日暮——“日暮客愁新”)
(3)为什么到了“日暮”之时,诗人的愁更愁了呢?
引《诗经》: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5.再读1、2行诗。读出愁苦。
6.指出停顿、平仄再读。(配乐)
(二)想意境,学习3、4行诗。
1.师引:如此忧愁的孟浩然,他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3、4行诗。)
2.学生齐读3、4行诗,回答看到了什么景物。(天、树、月)(板书)
3、同桌交流,解疑:为什么天比树低?为什么月如此近人?(因为旷野太空,天幕低垂连着树木,所以看过去天比树低;因为夜晚太静,江水太清,诗人太孤寂,所以只有月亮与他亲近。)
4.理解了之后,再读这两行。师:这是一个空旷的原野,一棵孤独的大树,一个寂寞的诗人啊!读出来吧!(配乐)
5.师配乐读,生闭眼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诗人的诗中有画啊!你能画下来吗?
6.画一画,说一说。在画上提词。
7.齐读全诗。注意平仄、停顿。
(三)学写法,再读全诗:
(1)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只有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更能表现出诗人的心情愁苦。)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板书:景——情)
(2)这种写法真好!诗中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吗?引导发现:
A时间顺序:从傍晚到夜晚 ——从哪里看出?(日暮——月近人)(板书:日——月)
B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哪里看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板书:远——近)
(3)再读全诗。
四、了解背景,提升主题。
1.请学生介绍,或由老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考进士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作者苦读诗书,一心为国效力,踌躇满志,无奈榜上无名,所有的雄心壮志只能被压在心底,于是愁上心头,在这举目无亲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看地图了解诗人东游路线。
师:此时的孟浩然真是——壮志难酬啊!
2.把自己当成孟浩然吧,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情感来。
3.这时,你又会在你刚才画的画上提上什么词呢?(生写)
4.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试着把它背下来,不要看到课本,把它有感情的吟诵出来吧!(生有感情地背诵)
5.赠送古诗。
(1)师:《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考试落第,孤单回家所作。还有一首诗,与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枫桥夜泊》)
师范读,带读,串讲诗意: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学生再齐读,和学生起感受两首诗的相通之处。
师:这思乡的愁,落第的苦是“怎一个‘愁’了得?”
(2)师:诗人的考试落第,使他没有在政治道路上得到发展,但是他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出示《过故人庄》)
师带读,生谈感受,再齐读。(附诗意:老朋友准备好了糯糯的黄米饭和香喷喷的烧鸡,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村子外边是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俩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等到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边饮菊花酒。)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作业:爱诗的孩子,收集孟浩然的诗读读吧。
师:同学们,孟浩然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是他学得的才华并没有隐没,你看他为我们祖国的文学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其实有许多人都是这样,像张继,像曹雪芹等等。你们有什么启示吗?
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同学们都能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