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0.创造宣言 教案及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0.创造宣言 教案及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8 15: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创造宣言
激趣导入: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创造宣言》中发出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的呼告,那么作者就“创造”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创造宣言》,去领会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1.
学会运用具体示例批驳观点。
2.
体会文中排比句的含义和作用。
3.
理解议论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一、精讲课文,透视考点
1.
精讲课文
这是一篇大论滔滔、催人奋进的演讲词。作者在文中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热情、一滴血汗,都应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宣言。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创造的话题,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1):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确立“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2—15):举东山樵夫的例子,阐明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
文章开头用两句简短的话,一个是创造之神,一个是罗丹,引出话题“创造”。接着列举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创造关系和用刀来塑像的事例,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这里将宗教人士、雕塑家、教育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肯定了创造的重要性。[来源:Z&xx&k.Com]
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列举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事例,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观点;列举《易经》、《正气歌》、《尼赫鲁自传》、苏联国歌、苏彝士运河、平老静的事例,反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列举爱迪生、莫扎尔特和帕斯加尔的事例,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观点;列举曾参、慧能、蚕吃桑叶的事例,反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列举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的事例,反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观点。最后确立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列举东山樵夫到泰山割茅草的事例,进一步阐释平凡、单调、烦闷、动摇等,不应该影响创造。
最后作者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鼓励人们用“汗”“血”“情”去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文章叙议结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演讲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2.
透视考点:重点词句
《创造宣言》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同学们一起理解探究。
(1)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解析: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典型示例,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以取得巨大成就。
小结: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明力。
(2)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解析:
在这句话中,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息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二、点拨技巧,提升技能?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探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及其深层含义”,是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一大要求和考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也不例外。
1.
哪些是议论文中的重要词句
(1)“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丰富的语句,或者观点句(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以及总括句(概括语段大意的句子)。如《创造宣言》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文中属于揭示中心的句子,也是中心论点。
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过渡句。如《创造宣言》的开头写道“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该句放在开头,引出“创造”话题。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在文中位于《创造宣言》最后一段的末尾,属于收束句,作者以此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③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创造宣言》第6段:“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在单独、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代词”指出现在议论文段落中的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这”“那”“这些”“那些”等。这种考题在议论文中较为常见。设题形式是:段落中的“这”“那”“这些”“那些”指代什么?
如《谈创造性思维》中“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什么?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也可从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由此而得出答案。故“这种情况”指的是“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谈创造性思维》相关内容: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2.
如何理解议论文重要词句的含义
(1)中考要求
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语句,并且能够解释、概括其主要意思。结合原意理解词句在文中的语境义。
(2)常见提问方式
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义。
②从文中看,某句话/词指的是什么。
③依照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
(3)答题技巧
词句含义题:
①找到重点词句,分析词句的本义,这适用于对那些要求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或感彩等内容品味的题,答题时,要从词句本身下手。
②揣摩感受语境,具体分析。可结合修辞分析词句的鲜明性、生动性和感彩;可结合议论文鲜明、准确、严密的特点概括总结。
③将本义和语境义结合起来,组织语言作答即可。答题时,如果该词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点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使用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词语的指代义题:
①确指代词的位置。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可多可少,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是段落,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来源:学科网]
②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大致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前面,一是指代内容在后面。
③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
3.
真题演练
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解析:
本题考查对“美美与共”这一词语的理解。
结合我们学过的对议论文重要词句的理解方法,首先在文章最后一段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理解这个词语的本身的含义:“与共”,可以理解为共同、一起(存在、发展)。“美美”可以指不同的,美好的事、人、物、情等等。然后,我们再理解这个词语的语境义,结合上文的内容,尤其是选文第二至四段,我们可以从每段的结尾句中进行提炼。最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1.
阅读下面短文《拓展人生的宽度》选段,谈谈如何理解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
  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应结合该段内容,联系该句的前后句子,写出答案。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两个词语的含义,然后,再说说为什么作者说二者“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
理解语境义。结合后面的语句,可以知道“量的积累”是“把书读厚”;“深度挖掘”是指“把书读薄”。
初读一本书时,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多读书,寻求答案,这是“量的积累”;书读多了,读广了,就需要“深度挖掘”。所以作者说二者并不矛盾。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
最后,总结梳理答案: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个语句的解释。
参考答案:
“量的积累”就是把书读厚;“深度挖掘”就是把书读薄。初读一本书需要以点带面,读得多了,需要深入挖掘。二者并不矛盾。
2.
阅读下面《要颜值更要“演值”》选文片段,说说文中加点词语“从这个角度看”中的“这个角度”指代什么。
今天,观众的观影需求日益多样化,在娱乐的需求之外,还有文化的需求、艺术的需求等;在纯粹为偶像买单的粉丝之外,大部分观众越来越关注演员的演技是否到位,剧本是否扎实,制作是否精良。近期一些高口碑的影视作品,无论是一再打破收视纪录的《人民的名义》,还是在网络上收获大批拥趸的《白夜追凶》,都是靠着精湛的演技、跌宕的剧情等让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在表演领域,演技固然可以是生产力、粉丝固然可以成为经济,但不可否认的是,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走心的表演——哪怕一时之间没有那么红。
从这个角度看,《演员的诞生》让“演技”成为一个热词,这就是个好事。但正如一位演员所说,“好演员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生活阅历锤炼的事情,一个合格的演员必须要有自己的气质和涵养,而不是通过一档节目,炫几个技巧,就能‘诞生’”。的确,一档综艺节目或许能让参与者找回一些做演员的初心,但真正要继续前行,还需要涵养更多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而在观众观影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演员们也是时候好好思考思考,如何更纯粹地对待表演,更敬畏地对待事业?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这个”显然是承接上文内容所指。上段中的结尾一句是答案的关键语,认真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演技固然重要,但走心的表演更打动人。
1.
基础知识
(1)字形
lǎn惰(懒)
dùn词(遁)
鲁dùn(钝)
jué境(绝)
zāo遇(遭)
nuò夫(懦)
智huì(慧)
屋yán(檐)
(2)词义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戚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2.
文学常识
陶行知,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刻(

瀑布(

豢养(

飞禽(

茅草(

烦闷(

樵夫(

烟囱(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几lǚ(

lián刀(

yǎ口无言(

自bào自弃(

guàn溉(

fán殖(

山qióng水尽(

走tóu无路(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豢养:
(2)飞禽:
(3)樵夫:
(4)繁殖:
(5)自暴自弃:
(6)山穷水尽: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B.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C.
罗丹说:“恶是枯干。”
D.
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犯了错误之后,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振作起来。
B.
到了这里,前面已无去路,看来真是山穷水尽。
C.
公司倒闭后,他的生计并无着落,简直是走投无路。
D.
别看他平常伶牙俐齿,今天却当众被人说得默默无言。
6.
按要求写出《创造宣言》的原句。
(1)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2)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

(3)
,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创造宣言》(节选),回答问题。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7.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
指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10.
第⑥段中“这只是一半真理”的“这”指代什么?
11.
以上选文体现了演讲词的什么特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礼仪非儿戏
李文娟
①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社会关系方能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会失去平衡。
②目前来看,餐饮礼仪、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成人礼、婚礼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去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涵义,甚而成了表演、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③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概括为“礼之本也”,“万世之始也”。它是各种礼的根本,夫妇合两姓之好,而后繁衍子嗣传宗接代以至于无穷,才为国家兴旺发达、长久存在创造了基础条件。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会写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希望您的女儿能够嫁给我,与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稷。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要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所以,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内心的尊重。今天,这一仪式演变为夫妻共同向双方父母敬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彰显中国的孝亲之道。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④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⑤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人性所特有的道德和对生命的敬畏。自周代,开始设定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后来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推广。主要原因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遭到了贵族阶层的阻碍。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炫耀门第、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制、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于他们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皆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和专属。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到诸多限制,只要有此意愿,皆可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充分说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将“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良好契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2.
第③段中的“这个意思”是指什么?
13.
请用自己的话将划横线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14.
下列适合做第①段论据的一项是(

A.
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孔子
B.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作传》
C.
礼仪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来源:学+科+网Z+X+X+K]
1.


huàn
qín
máo
fán
qiáo
cōng
2.








3.
(1)喂养(2)会飞的鸟(3)打柴(4)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5)糟蹋、损害(6)尽
4.
B
解析:分号改为逗号。
5.
D
解析:应是“哑口无言”。
6.
(1)天天是创造之时(2)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3)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
7.
人人是创造之人。
8.
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作者为了批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列举了鲁钝的曾参、不识字的慧能和蚕吃桑叶的事例,说明再无能的人只要下功夫便会创造。
9.
运用排比,强调在单调、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10.
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1.
语言整齐,多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极具逻辑力量。
12.
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
13.
礼制是为知书达理人制定的,刑法是为愚昧无知者设置的。
14.
B
解析:第一段讲的是礼对国家、社会、家庭的重要性,故B项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