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13.3比热容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比水的比热容大
B.北方的冬季用水作暖气的循环介质是因为水无污染
C.质量相同的铁和铝,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升高较少,说明铝的比热容比铁大
D.热水变凉后其比热容变小
2.两个相同的烧杯里分别盛有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可以看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的快.若水和煤油的比热分别用C水和C煤油表示,则(
)
A.C水>C煤油
B.C水=C煤油
C.C水<C煤油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3.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是
(
)
A.1∶2
B.1∶1
C.1∶4
D.2∶11
4.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B.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有关
C.温度高的物质比温度低的物质的比热容大
D.比热容跟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
5.请你想象一下,假如水的比热容变得比沙子的比热容小,下列不会发生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的温差大
B.夏天洗海澡的时候踩在沙子上温度比海水里低
C.汽车中加入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将会更好
D.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升高的温度将会变大
6.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温度相同,把甲放入一杯热水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8℃,将甲取出,再将乙投入杯中,平衡后水温又下降了8℃,由此可知(
)
A.甲的比热容大
B.乙的比热容大
C.甲、乙比热容一样大
D.无法比较甲、乙的比热容
7.某学生用两个相同的热源分别对质量为m1
,
比热为c1的甲物质和质量为m2、比热为c2的乙物质加热,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画出甲、乙两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情况,作出如下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若m1=m2
,
则c1B.若m1,
则c1>c2;
C.若c1=c2
,
则m1D.若c1>c2
,
则m18.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对质量为ml、比热容为c1的物质A和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的物质B均匀加热,物质A、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析可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是
A.若m1=m2
,
则c1B.若c1>
c2
,
则m1>
m2
C.若c1=
c2
,
则m1<
m2
D.若m1
<
m2
,
则c1>
c2
9.用同一加热装置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不计热量损失,分别用ma、mb、ca、c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根据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若ma=mb,
则ca>cb
B.若ma=mb,
则ca=cb
C.若ca=cb,
则ma<mb
D.若ca=cb,
则ma>mb
10.如图是甲、乙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的情况,图中横坐标是物体温度的变化,纵坐标是物体吸收的热量。关于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小夏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了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________物质为水(选填“甲”或“乙”),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________水的比热容.(大于或小于c水=4.2×103J/(kg?℃)])
12.电子式电能表表盘上标有“3000imp/(kW?h)”的字样(imp表示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将某电热水器单独接在电路中,正常工作210s,电能表指示灯闪烁了315次,则该电热水器在上述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_____J,该电热水器的功率是_____,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被1.5kg、50℃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可升高_____℃.[c水=4.2×10°J/(kg?℃),1个标准大气压
13.我们的家乡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它将成为广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天然气的热值为7.5×107J/m3
,
小华家某月使用了21m3的天然气,完全燃烧释放了________
J的热量,若放出的热量全部用于烧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将________
kg的水从20℃烧至沸腾.[C水=4.2×103J/(kg?℃)].
14.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探究某固态物质熔化特点”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固态物质属于________(晶体/非晶体);从图像可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升温比液态时升温__________(慢/快),固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15.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___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_____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三、实验题
16.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_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_______(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_________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他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_____有关.
(2)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
18.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小华将初温和质量相等的色拉油和水分别装在相同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0.5min测量一次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l)选用相同的酒精灯,是为了使单位时间内色拉油和水______相同,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色拉油和水______。
(2)图中已经画出色拉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开始部分并不是直线,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除色拉油外还有______吸收热量,为尽量减小这种影响,写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
(3)根据上表实验数据,在图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当色拉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需要的时间短,______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五、综合题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调热水器
空调热水器,又名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题图所示,工作过程中空调热水器通过一种工作煤质在蒸发器里迅速变成气态,在经过压缩机(消耗少量电能)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在冷凝器中重
新变成液态,达到给水加热的目的.空调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的能量更高.
热水产出率和能效比是衡量空调热水器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热水产出率是指该热水器当进水温度为20℃,出水温度为50℃时,每小时可出热水的体积数,能效比是指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与消耗电能的比值.下表为两种型号“空调热水器”在进水温度20℃时测定的部分参数.
(1)水箱中水的温度升高,是通过________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2)空调热水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所消耗的电能.
(3)下列关于空调热水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
A.工作媒质在冷凝器中不断吸热
B.空调热水器消耗的电能越少,其能效比越高
C.由于电流的热效应,热水吸收的热量一部分来自于电流产生的热量
D.压缩机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工作媒质的内能
(4)A
型热水器正常加热过程中,每小时流经冷凝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其能效比为________.
(5)若
B
型热水器的能效比为
4.2,则它的热水产出度为________L/h.
20.20.小明学习了热学的有关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是4.2×103J/(kg·℃),他想估算一下自己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了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需要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时间,相当于每天将50kg的20℃的水烧开。
(1)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热量?
(2)如果普通煤的燃烧值为3×107J/kg,从理论上讲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千克煤?
(3)小明家实际平均每天需要烧4块蜂窝煤,按每块蜂窝煤含煤0.5kg算,他家每天实际用煤2kg,由此小明计算出他家煤炉的效率只有16.5%.你认为小明家煤炉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4)从大的方面讲,家用煤炉除了热效率低浪费能源的缺点外,另一个主要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C
6.B
7.B
8.D
9.C
10.A
11.甲
2.1×103J/(kg?℃)
12.3.78×105
1800W
50
13.1.575×109J
4687.5kg
14.晶体
快
小于
15.升高温度
相同加热器、相同加热时间
16.98
多
不能
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17.(1)质量.(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18.
吸收的热量
均匀受热
容器
提高容器的初温
色拉油
水
19.热传递大于D1.26×1073.5240
20.(1)1.68×107J
(2)0.56
(3)燃烧不完全,热损失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