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走进原子核
1.下列事实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A.α粒子散射实验
B.阴极射线发现
C.天然放射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
2.下列论述中,能够揭示原子核有复杂结构的是( )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C.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
D.伦琴发现X射线
3.原子核Rn所含的核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分别是
A. B.
C. D.
4.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A.α粒子散射实验
B.电子的发现
C.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
D.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5.下列属于核子的是( )
A.电子 B.α射线 C.原子 D.中子
6.最初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物理学家是( )
A.卢瑟福 B.查德威克 C.贝克勒尔 D.居里夫妇
7.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B.质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都是由质子组成的
C.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D.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8.关于质子与中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C.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D.卢瑟福发现了中子,并预言了质子的存在
9.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并进行研究从( )
A.发现电子开始的
B.发现质子开始的
C.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开始的
D.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0.“中国月球着陆探测器”在中国航天馆揭开神秘面纱.它将带着中国制造的月球车在38万千米之外的月球表面闲庭信步。月球的表面长期受到宇宙射线的照射,使得“月壤”中的含量十分丰富, 是发生核聚变的极好原料,将来也许是人类重要的能源,所以探测月球意义十分重大.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原子核内有三个中子两个质子
B.的原子核内有一个中子两个质子
C.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
D.原子核内的核子靠万有引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11.关于原子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连续谱
B.汤姆孙根据气体放电管实验断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C.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D.玻尔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玻尔的原子模型
12.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该原子外层就失去一个电子
B.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C.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能量也减少
D.天然放射现象中发出的三种射线是从原子核内放出的看不见的射线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割的
B.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D.康普顿散射为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
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小
C.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长
D.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E.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
15.一个原子核为,关于这个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子
B.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83个质子
C.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
D.核内有210个核子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故选C.
2.C
【解析】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说明了原子得结构,不是原子核,故A不符合题意;
B.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内有电子,也说明了原子由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原子核,故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放射性是原子核的反应,说明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C符合题意;
D.伦琴发现X射线使人类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当不是原子核,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原子核Rn所含的核子数是86、质量数是222,中子数为222-86=136;故选B.
4.A
【解析】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而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原子还可以再分,对于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氢原子光谱实验说明了能量量子化的观念,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掌握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的结果,这是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5.D
【解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BC:电子、α射线、原子不属于核子,故ABC三项错误.
D:中子属于核子,故D项正确.
6.C
【解析】
最初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物理学家是贝克勒尔.
A.卢瑟福,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查德威克,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贝克勒尔,与结论相符,选项C正确;
D.居里夫妇,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选项A正确;质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有质子,但不是只有质子组成的,选项B错误;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选项C正确;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选项D正确;此题选项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8.D
【解析】原子核内存在质子和中子,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卢瑟福只发现了质子,以后又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9.D
【解析】自从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科学家对放射性元素及射线的组成、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逐步认识到原子核的复杂结构,故D正确,A、B、C错误。
10.B
【解析】的质量数为3,电荷数为2,则原子核内有一个中子两个质子,选项B正确,AC错误;原子核内的核子靠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选项D错误;故选B.
11.A
【解析】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明线光谱,选项A错误; 汤姆孙根据气体放电管实验断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选项B正确;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选项C正确;玻尔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玻尔的原子模型,选项D正确;此题错误的选项,故选A.
12.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轨道半径的大小,结合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判断电子动能的变化;根据光电效应的条件判断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原因;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
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不是来自核外电子,故A错误;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入射光的频率较小,B错误;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能量增大,根据知,电子的动能减小,C错误;天然放射现象的射线来自原子核的内部,故D正确.
13.ABC
【解析】A、原先人们认为原子是最小的单位,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的结构,故A正确;B、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故B正确;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确定了原子的组成结构,故C正确.D、电子是实物粒子,能发生衍射现象,从而为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故D错误;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物理中的基本知识,对于这部分基本知识要注意加强理解和应用.
14.CDE
【解析】
A、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电子从高轨道跃迁到低轨道,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库仑力做正功,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由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可得,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故B错误.C、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该束光频率太小,即波长太长,故C正确.D、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E、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特点可知,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故E正确.故选CDE.
【点睛】原子核的结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能级跃迁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对于由于知识点,最后采用记忆的方法,比如电子轨道半径增大,原子能量增大,电子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这样做往往会节约解题的时间.
15.CD
【解析】根据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得质子数为83,质量数为210,故中子数为21083=127个,而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故核子数为210个,因此C、D项正确.由于不知道原子的电性,就不能判断核外电子数,故A、B项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