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5:2.4光的波粒二象性 课时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5:2.4光的波粒二象性 课时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9 06:0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光的波粒二象性
1.在下列每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A.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
B.光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C.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色散现象
2.下面能够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现象是(  )
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B.光的干涉和康普顿效应
C.光的衍射和光的干涉 D.光的散射和光电效应
3.光的电磁说不能解释的光的现象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干涉
C.光的衍射 D.光电效应
4.下列各组两个现象都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
A.光的折射、色散 B.光的反射、干涉
C.光的衍射、干涉 D.光的直线传播、光电效应
5.下列各组物理现象能够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是(  )
A.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 B.光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和光电效应 D.泊松亮斑和康普顿效应
6.能够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实验是(  )
A.光电效应实验 B.光的干涉实验 C.光的衍射实验 D.泊松亮斑
7.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子通过狭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
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如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会显示衍射图样
C.光的粒子性是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
D.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
8.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B.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粒子性
C.光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D.速度相同的质子和电子相比,电子的波动性更为明显
9.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照射时,有光电流产生.关于光电效应及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光电流变大
B.光的波长越长,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高,其波动性越显著
C.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强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D.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
10.关于不确定性关系ΔxΔp≥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的动量不可确定
B.微观粒子的位置坐标不可确定
C.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D.不确定性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也适用于其他宏观粒子
11.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为_____;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_____(选填“动量”或“动能”)也相等。
1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但由于__________支持微粒说,因而微粒说长期占着主导地位,19世纪观察到了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波动说才得到了公认,后来又发现了__________,证实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__________.
13.质量为、速度为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其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为什么我们无法观察出其波动性?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光的反射现象能体现光的粒子性与能体现波动性,而光的折射现象体现波动性,故A错误;
B.光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则都体现波动性,故B错误;
C.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都体现象光的粒子性,故C正确;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色散现象都体现光的波动性,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光的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不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只有选项B,既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又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其他选项只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或只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光的电磁说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干涉和衍射,但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才能合理解释光电效应。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ABD.光的粒子性能够很好的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证明了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也证明了光的粒子性,故ABD错误。
C.光的波动性能够很好的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故光的干涉、衍射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故C正确;
故选C。
5.D
【解析】
A.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
B.光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都体现光的粒子性,故B错误;
C.光的折射和光电效应都体现光的粒子性,故C错误;
D.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即体现波动性,康普顿效应体现光的粒子性,故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正确;
B.光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不能说明粒子性,故B错误;
C.光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不能说明粒子性,故C错误;
D.泊松亮斑证实的是光的波动性,不能说明粒子性,故D错误。
故选A。
7.B
【解析】
A. 光子通过单缝后,体现的是粒子性。故A错误;
B.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中央到达的机会最多,其它地方机会较少。因此会出现衍射图样,故B正确;
C. 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的情况呈现出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规律性。所以少量光子体现粒子性,大量光子体现波动性,故C错误;
D.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大量光子在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故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A.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A错误;
B. 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衍射是波的特征,故B错误;
C. 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并非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故C错误;
D. 质子和电子都有波动性,由,可知,相同速度的电子和质子,由于质子的质量较大,所以其物质波波长较短,所以电子的波动性更为明显。故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A. 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因为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A正确.
B. 光的波长越长,越容易发生干涉、衍射等现象,其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能量越高,其粒子性越显著;B错误.
C. 根据光电效应的规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C错误.
D. 如果入射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将不会发生光电效应,不会有光电流产生,D错误.
10.CD
【解析】
不确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x?△p≥,不确定性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也适于宏观物体,故AB错误、CD正确.
11.2:1, 动量
【解析】
第一空.光子的频率与能量成正比,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则A、B两种光子的频率之比为2:1;由光子能量公式E=hγ=和动量公式P=mv= 知,A、B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等于A、B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l;
第二空.根据德布罗意波波长的公式:可知,若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动量一定是相等的。
12.惠更斯 牛顿 干涉 衍射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解析】
[1][2][3][4][5][6]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但由于牛顿支持微粒说,因而微粒说长期占着主导地位,19世纪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波动说才得到了公认,后来又发现了光电效应,证实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3. 由于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极短,无法观察到其波动性
【解析】
根据德布罗意的观点,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飞行的子弹必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子弹的动量为
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由于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极短,故无法观察到其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