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 节
第六课 法图姑娘
教学目标:
能根据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非洲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康加鼓及典型的节奏型;能独立寻找音源、模仿拍击非洲鼓点节奏、参与音乐游戏的活动;感受非洲地区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点。
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微型歌舞剧《法图姑娘》。
重点:认识鼓的节奏型。
难点:寻找声源,模仿节奏型。
教法:欣赏法、模仿法。
教具:多媒体音乐软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手号练习。
2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三、学习新内容:
(一)了解非洲乐器——鼓。
1、展示资料。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非洲“鼓”的图片在课上展示(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看一看、拍一拍实物更好);老师出示收集的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鼓声的独特音色,并模仿非洲人自由拍击。
2、音乐游戏。
(二)非洲微型歌舞剧 。
塞内加尔民歌《法图姑娘》是一个小型的歌舞剧,由A+A+B+间奏+C+A+B+A等8个段落组成,描绘了法图姑娘和朋友们在一起幸福快乐地跳舞唱歌的情景,也表达了人们对法图姑娘的赞美之情。弱起小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以及旋律的不断重复等都尽显了非洲音乐的特点。
1、讲一讲:老师用故事简要引出新课。
2、听一听:结合“音乐网站”里介绍的全剧歌词与曲谱,完整欣赏几遍,熟悉剧情,了解角色及演唱形式。
3、议一议: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及顺序,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理由。
4、唱一唱: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部分来唱一唱。
5、演一演:观看一段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段,模仿其舞蹈动作。然后师生合作分角色进行《法图姑娘》的表演。用体态律动感受非洲音乐强烈的节奏感。在集体演唱处可跟着模唱。
四、小结:
能独立寻找音源、模仿拍击非洲鼓点节奏、参与音乐游戏的活动;感受非洲地区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点。
五、作业:自己做一个鼓来练习节奏。
板书设计:
法图姑娘
了解非洲乐器——鼓
教学后记: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 节
第六课 尼罗河畔的歌声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尼罗河》,感受北非歌曲的特点,能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2、学唱南非歌曲《当太阳落山》。
重点:感受非洲音乐特点。
难点:音准、弱起小节的呼吸,换气掌握。
教法:欣赏法。
教具: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节奏练习。
3、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授新课:
(一)欣赏歌曲,漫游非洲。
1、随画面(有尼罗河、撒哈拉沙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名胜及一些有特点的服饰、工艺、生活场景等组成)播放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导入主题“环球音乐探宝(五)”——非洲漫游。
2、再随画面欣赏,介绍尼罗河:歌中唱到的“尼罗河”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50公里,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阿拉伯语意为“大河”。“尼罗,尼罗,长比天河”,是苏丹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谚语。
3、熟悉哼唱主题(前四句)。
(二)学唱歌曲,了解黑人。
1、听听找找:听《当太阳落山》录音范唱,找出哪段是描写黑人“思念家乡”的、哪段又是描写黑人“急切归乡”的?
2、编编演演:分组设想用动作怎样表现出“缠绵的思乡”与“急切地回家”的对比效果,随歌声表演出来。评选最佳“表演小组”。
3、唱唱比比:《当太阳落山》是一首最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里几乎每一句都是弱拍起,但是重复的乐句较多,听几遍后唱起来并不难。难点就是掌握“急吸缓呼”的换气方法,并要求学生能用歌声准确表达“缠绵的思乡”与“急切地回家”的对比效果。评选最佳“歌唱小组”。
三、小结:同学们能掌握换气的方法。
四、作业:换气方法的掌握。
板书设计:
尼罗河畔的歌声
尼罗河——阿拉伯语意为“大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