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绿色的呼唤 课时 1 备课教师
课件 是否有课件( 有 ) 自制 有
有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美术的手段进行图表的绘制。
2.能够选取合适的形式进行主题创作,传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和发展社会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材料: 勾线笔,水彩笔等
教学重难点: 绘制具有美术特色的统计图表是本活动的重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估计学生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
1、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创作的情感,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感受和关注的问题,引发他们的责任感,揭示本课的学习主题。教师还可以图表形式展示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播放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通过一些声像资料、现实活动等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
2、 以数学课的复习引入,让学生回忆统计图有哪些主要的形式,每种统计图都有怎样的特点等。
3、赏析探究:教师出示进行美化后的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形式图表的异同。引导学生得出美化后的图表同样具有统计图的结构、要素等特点,而且更形象直观,更富有感彩,能够更好地传达出绘制者的情感。教师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绘画图表的特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教科书上的图表。思考:图表属于数学课上学过的哪类统计图?都有哪些必要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如何利用美术的要素表现的?给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等等。通过分析交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化图表的一些方法。
学生的创作,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环保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之上。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数字信息资料进行创作,如果学生的资料不充分,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以补充。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统计表类型,思考统计表的特点和必要的元素,确定特色,使自己的图表更能生动直观地说明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观者的环保意识。
4、小组讨论:学生生动、感人的作品是建立在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之上的。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表象,丰富他们情感感受是创作的前提。教师要拿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将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谈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真实的体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例如:为什么沙尘天气变多了?农村小河是怎样污染的等等,把学生身边的事件进行分析,很容易引发起他们对环保的责任感。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有创意的做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二、学生创作:
创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让他们结合图表介绍环保知识,进行环保宣传。
三、作品展示评价:本课主要采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社会意义。因此创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地交流,让他们充分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如自己的作品是怎样传达主题的,在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想给人怎样的启示等等。使学生在体会美术美感的同时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年级作业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也是进行多元评价的一种方式。
关于拓展:本课是以环保为主题进行图表的设计和制作。针对搜集环保的数字资料比较困难的同学,教学内容自己可以调整进行改革,例如,学生进行班级红花台的统计、自己居住小区一些统计、班级男女生比例的统计、交通信息统计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创作的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本课创作的基础。所以课前的调查和准备活动很重要。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及时发现优秀的创意,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和交流,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
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体现,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评价。
创新的思维是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今后的美术课堂之中。课堂上要避免一言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积极打开学生的思路。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多鼓励学生创新,和学生一起创新。
积极主动
思维灵活,可以联想到丰富的图形,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
备注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报纸等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了解环境对人生存的意义,环境的现状、危害以及人们应对的措施等等。在资料形式上也可以不拘泥文字,像图片、实物、故事、声像等资料都可以保存下来。更可以倡导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亲历、亲感,会更加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感受。如果课时允许,教师也可以拿出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图书馆等设施搜集资料,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诸如学校周边环境调查、绿化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