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下物理9.1认识浮力-说课稿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下物理9.1认识浮力-说课稿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0 21: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9.1认识浮力
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对浮力的认识,将结合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确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和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另一重点是学生体验探究称重法测浮力的过程。那么本节课的难点是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饮料瓶、烧杯、小桶、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铁块、量筒等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生活中例子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边动手思考。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设疑、引导、讲授
学法: 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三、教法和学法
四、教 学 过 程
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课堂小结
5、反馈和巩固
4、教师评价
1.设疑引入
想一想:不动瓶子,你能将乒乓球拿出来吗
用手按一按漂在水面上的瓶子,你有什么感觉
感受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水中天鹅
感受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氢气球上升
气艇浮在空中
二、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F浮
F浮
画出下列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示意图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
有一个 的 力。
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
有一个 的 力。
液体
竖直向上

气体
竖直向上

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
结论:
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托力(即浮力)作用 , 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铝块
物体名称
测力计数值 数值
变化
空气中 入水后
砝码
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呢
G
F′
砝码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
在水中的示数为F′
F浮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称重法测浮力
结论(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 的作用。
(2)浮力的大小 。
(3)浮力的方 向 。
F浮=G-F′
竖直向上
F浮=G-F'
浮力
 将充足气的篮球和套扎在气针尾端的气球一起挂于杠杆左端,调整杠杆右端的钩码,使杠杆平衡。
 再将扎在气球上的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随即膨胀,此时的杠杆不平衡了,为什么?
想一想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
F向上
F向下
P向下 =ρgh上
P向上 =ρgh下
F浮 = F向上 — F向下
F向下 = P向下 S
F向上 = P向上 S
浮力的实质:
 
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____和向____的____ __。


压力差
石蜡与量筒底部无空隙
石蜡与量筒底部有空隙
你知道吗
想一想:河中的桥墩受到水的浮力了吗?
 注意:
物体下表面没有液体(或与底密合)时,____
(受/不受)浮力。
不受
产生浮力的条件:物体下表面必须要受到液体
向上的压力。
3. 一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铜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 )
A.铜块的体积
B.铜块受到的重力
C.铜块受到的浮力
D.铜块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之差
2.某物块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2.3N,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N,则该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 N,方向为________。
4.木桩打到泥中时,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牛。
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秤钩上, 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N; 若钩码受到的浮力是0.1N时,弹簧秤的示数应是_______N.
板书设计
认识浮力
一、定义
浮力:液体(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
有竖直向上 的托力。
二、测量方法:
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上--F下